丁雯靜觀點:兩岸網民互嘴楊丞琳 「芋仔蕃薯」認同原罪?

2022-09-11 07:20

? 人氣

楊丞琳在中國節目上「海鮮說」和「祖籍說」,被兩岸網民斷章取義,大貼標籤。(圖/楊丞琳臉書)

楊丞琳在中國節目上「海鮮說」和「祖籍說」,被兩岸網民斷章取義,大貼標籤。(圖/楊丞琳臉書)

這是一個標籤的時代。在社群時代,網民只要給人貼標籤,只要大家各有立場,網民的戰爭,幾乎毫不費力的在網路激戰開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當兩岸拿著楊丞琳在中國節目上「海鮮說」和「祖籍說」,被兩岸網民斷章取義,大貼標籤時,忍不住好奇未來去中國賺人民幣的台灣藝人是不是都要被「黃安化」?是不是賺人民幣的台商也有賣台嫌疑?是不是1949的遷徙者,說出自己的祖籍地都成了原罪?

要知道,1949那年到台灣的遷徙者約莫有120萬人,像楊丞琳屬於1949第三代,在台灣的年輕人中,因著基因混血,每5年輕人中,就有一個人是1949的後人。簡單地說,不少台灣年輕人的祖父母,或外公、外婆,在1949前後來到台灣。

我曾經訪過20來位1949三代,年紀在18到25歲的台灣年輕人。他們對上兩代的遷徙故事和祖籍地感興趣,但這並不影響台灣的認同取向。

一位賽德克族的年輕人,父親的家族系統是東北的滿族人,母親的家族系統是父系是雲南人和母系是賽德克族。她將祖母的滿族文化展現在設計上,同時也將外婆的賽德克圖騰設計在飾品裡,對這位年輕人來說,她感謝有1949的大遷徙,才有父母後來的相遇,也才有了現在的她。

她說:父母雙方所代表的基因和文化系統,豐富了她的生命,讓她在尋找藝術的道路上,有更多的創作靈感,同時這些靈感是家族真實的故事。

這位年輕女孩回到父親東北的老家,和滿族的親戚們說起了東北腔,快活地飲白酒,她喜歡東北的直爽和瀟灑。

回到山上的部落,當車子行到部落的地界,她會自動換頻成原住民的說話模式,她會說賽德克族語,也能和族人打成一片,在山上過著屬於部落的節奏,

聽著老人說著部落的故事。她熱愛賽德克族,對自己身上淌流的原住民基因和文化感到光榮!

對這樣的一位生養在台灣,家族中有來自1949基因和原住民基因的年輕人,當我問起認同問題時,她毫不猶豫地說:「我是台灣原住民,同時也是東北原住民」!

此時此刻,我不自主的覺得「年輕人你贏了!」

看過「斯卡羅」電視劇的人,或多或少對吳慷仁飾演半番半漢的「土生仔」感到莫名的同情!因為他們夾在平埔族和漢人之間,都是非我族類。

其實真正的核心問題是,不是他們如何看待自己,而是族群的人們如何看待他們。

「土生仔」面臨的族群難處,在大遷徙浪潮的移民社會中,屢見不鮮。告訴大家一個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的下南洋的歷史,也出現了類似像「土生仔」的角色。

在四百多年前南洋的馬來亞,漢人和當地土著生的孩子,男的叫「峇峇」,女的叫「娘惹」。這群「峇峇娘惹」成了馬來亞英國殖民過程中,相當特殊的一群。有不少「峇峇娘惹」因為文化上較為開放、包容又和英國人混血,再加上「峇峇」是較早的遷徙者,所以峇峇」就成了協助英國統治漢人社會的政治階級,也是馬來亞西化最早的一群人。他們不但掌握了經濟利益,「峇峇娘惹」也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