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指出,他觀察到香港部份年輕人面對著在港工作的內地人才及研究生時,感到競爭的壓力,容易產生防衛的心態,這是值得關注的。
張國鈞認為,若能夠增加香港人對內地的認識及了解,便會有助增強港人之中國人身份的認同。張指出,香港政府應把內地正確訊息給予香港,提供多些機會讓香港人親身了解中國,如政府最近積極安排公務員到國內交流,其他如學生丶商界到內地交流考察,看到中國雖有不好地方,但同時也有很多足以學習的地方,便會消除誤解。另一方面,張國鈞強調,年輕一代憂慮與其他地方競爭處於劣勢,政府便要積極裝備他們,使他們擁有足夠的信心面對競爭,與內地人是一種互補而不是競爭,如現在大灣區發展計劃,港府要令到香港人充份認知,借助大灣區的資源將會裨益香港。
「打壓港獨助長香港身分認同」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鐘劍華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指出,「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指數正反映香港近年的趨勢,而中國國民認同指數最低,反映中央及港府做了一連串丶打擊港獨的行動,不但不能扭轉局面,增強香港人的中國人身分認同,反而鞏固以上趨勢。
鐘劍華認為,香港人獨特的歷史背景因素令一般香港人不輕易把民族血統來觀照世界,特別年輕人,不會把民族血統作為身分認同。鐘指出,港人認同香港人身份,不等於否定自己中國人身份,然而,一旦牽涉到政權上、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層面上,港人就很難產生認同。
香港眾志主席林朗彥告訴德國之聲,近年政府不斷作出一些舉措去改變港人的身分認同,如大灣區發展政策,除了政治經濟發展外,還希望制造一種大灣區人的文化身分認同,明顯不太成功,香港人年輕人,生活模式丶思維仍然沒有太大變化。另一方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身分認同,林朗彥重申,近年中港矛盾雖然有所舒緩,但當大家目睹中國的維權人士丶劉霞等事件,心裡都有一個評價。他表示,不認為中國人和香港人的身分存在一定的沖突,然而,對於香港人來說,國家事務如人大政協選舉、以及中國社會的制度等等,都是很遙遠的事情,因此很難產生中國人的身分認同。儘管在生活丶流行文化層會都會有接觸,然而,一旦牽扯到社會價值及政治制度上,中國人及香港人的身份仍然存著價值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