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東遷後,王畿破滅生產力巨幅下滑,失去了絕對優勢的武力,沒有了周王的仲裁,諸侯們不管是遇到異民族入侵、鄰國想併吞自己,都沒有可以求救的對像,唯一的辦法只能靠自己,於是各諸侯國紛紛展開變法圖強的運動。
大約西元前4世紀,位處偏遠西方的秦公國在策士商鞅的協助下,發展出了中央集權制度,後來秦公爵自封為王(在周王朝的制度下天下只有一個人能稱王──就是周天子,諸侯有自封為王的行為,其實就表示不再尊崇周王朝的秩序,可以說是「獨立宣言」),後來更統一天下,而秦王國的中央集權制度也跟著推展開來,東亞大陸的封建時代一去不再回來(所以華文圈的左派共產主義者,每天喊打倒封建不知道是要打倒什麼東西,因為東亞大陸的諸王朝不用封建制度已經很久了)。
周王朝對東亞大陸後來陸續出現的諸王朝最大的影響,就是對血緣的重視。周王朝大部分的封地諸侯都和姬姓王族有血緣關係,又因為宮內的公職都由封地貴族兼任,所以內臣也多半和姬姓王族有血緣關係。行政業務大部分由血緣者擔當,而負責戰事必須有地養兵、可以想見可以建軍功的人是血緣者。因此在周王朝的天下,能力學識一點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要和姬姓王族在血緣上沾得上邊。
秦王朝的中央集權讓公務員需求暴增
但從秦王朝將中央集權制度推開後,各級政府需要大量的官吏,就不能講求這些人都必須有皇家血統了,從秦王朝開始的各個王朝,為了維持中央集權制度,都必須想盡辦法徵才,最早是有軍功的人,進入戰爭減少的年代後,獲得軍功的機會變少,就開始採用官僚推舉、地方推薦等手段。結果被推舉的人和推舉人統統有「關係」,形成「世族」──做官的家族,在世族權力幅度最大的時候,將世族分為九品,不同品第的世族基本上是不互相通婚的,甚至曾有下品世族憑功績上位、想娶上品世族家的女兒,要求皇帝作媒,而皇帝坦承自己做不到的事件。
世族的出現當然大大的壓縮了王權,中央集權的君主需要更寬廣分散的徵才管道,避免權力旁落。「科舉」就是因這種時代需要出現的產物,唐朝皇帝李世民在京中看到一群群的考生時,可是忍不住開心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儘管唐王朝時代的科舉才剛創辦,制度粗糙弊端一大堆,但皇帝並不是真的要透過科舉找到最好的人才,而是可以在世族之外,找到另外一群人進入朝廷,不讓世族把持整個官僚系統。後來科舉進入最後一關──殿試的考生,都被稱為「天子門生」──皇帝的學生,可見比起世族推薦的那些世家子弟,皇帝更把科舉系統得來的人才當成自己人。
科舉考試是皇帝選拔自己人的管道
科舉考試是皇帝選拔自己人的管道,但主持科舉考試的還是各級官僚,也因此後來科舉弊端會被王朝視為「大案」,主考官甚至可能因此掉腦袋,原因恐怕是考場弊端代表專屬皇帝的徵才管道受到扭曲,在考場作弊夾帶自己人的行為被視為挑戰皇權的造反行為。
儘管這些舊世代的制度並未隨著民主政治的開展而消失,目前台灣公務機關的主要徵才管道仍是科舉──現在稱為國家考試,甚至政府用聘請臨時工的方式繞過國家考試徵才,都會引起相當大的爭議。而政二代則附身於選舉,創造出新的政治家族。
儘管如此,看到血統和作弊變成選舉的主要議題,仍給人一種怪異的感覺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