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醫者的柔軟心

2022-09-23 05:50

? 人氣

黃瑞仁接受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專訪。(趙心屏提供)

黃瑞仁接受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專訪。(趙心屏提供)

8月1日才卸下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的心臟內科權威–黃瑞仁醫師,到我的社團分享「一群人,讓這裡更美好–雲林改變臺大,臺大守護健康」,這個題目也是記錄臺大醫院在雲林耕耘十八年的書名;十八年來從無到有的故事太多,濃縮再濃縮寫成數十篇已經厚達495頁,原定50分鐘的分享時間,黃瑞仁講了近兩小時才結束,簡報最後一頁停在十一年前出版的另一本《醫者:披上白袍之前的14堂課》的引言「轉動熱情」,他說,任何事情若沒有熱情驅動就無法持續下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每個人都有就醫經驗,不論醫術好壞,醫師和病患互動時的真實感受,有時令人感激涕零,甚幸遇見良醫,有時卻無助不已,短短幾分鐘看診,省話的醫師讓人步出診間更感到徬徨,於是又轉往另家醫院尋求另位醫師的診治,耗費了寶貴的醫療資源和時間。

黃瑞仁十一年前就特別為年輕學子寫了這本《醫者:披上白袍之前的14堂課》,想為有志行醫的年輕人指出方向,幫助所有以行醫為目標的學生認清個人特質,並進而熱愛自己的選擇。我想,在他行醫的路上一定有很深的體悟,如果醫者都能有顆柔軟心,才是仁醫。常用來形容良醫的「仁心仁術」,那顆心豈不是排在「術」之前?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黃瑞仁(約45分鐘)

下載好好聽FM app  IOSAndroid

癌末病患一席話給大四醫學生的震撼

黃瑞仁考上臺大醫學院時是當年大學聯考的榜首,他坦承當時是懵懵懂懂,聽從高中老師的建議,而從原先的甲組改考醫學院;大四時的一堂病歷書寫課程啟發了他對醫者角色的認知,讓他終生難忘。這堂課的學生會被分配到一位病人,了解病患的診斷治療過程後,將過程整理成英文報告。

他分配到的是位五十多歲的胃癌末期母親,最放心不下的是她的三個孩子,因為有同樣信仰,黃瑞仁和她聊了許久,交卷完成課堂要求的兩周後,接到這位母親的卡片,上面寫著「黃醫師,你是我見過最好的醫師!」讓他大為震撼,因為當時他根本還不是醫師,只是個醫學生,對於病患的胃癌既不會診斷、也不會開刀,只是依課程要求傾聽、了解對方罹病的過程,與她聊天溝通,卻成為病人心目中最好的醫師;她說「我的主治醫師來看我幾分鐘就離開,我知道也沒有什麼藥可以治療,就是生命的末期…」。20出頭的黃瑞仁這才了解,原來醫師的專業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傾聽、溝通,「傾聽病人的聲音、與病人好好溝通是行醫的本質」。

黃瑞仁認為臨床醫學與其他科學的最大差別就是與人的相處和醫病溝通。(黃瑞仁提供)
黃瑞仁認為臨床醫學與其他科學的最大差別就是與人的相處和醫病溝通。(黃瑞仁提供)

實驗可以重來 病人生命卻無法從頭來過

黃瑞仁的專業是心臟內科中的「心導管的血管支架置放治療」,屬侵入式治療,雖然現在技術與醫材的進步可以將風險由早期的0.5%-1%,降低至0.3%-0.5%,但仍然存在一定比例的風險,操作時必需全神貫注、小心翼翼。他還記得二十多年前到哈佛醫學院進修時,有項實驗必須操作三天,經過很多繁瑣的程序將玻片放入離心機中離心,最後掃描看結果,然而他卻聽到離心機嗶嗶啵啵的聲音,發現整個玻片都破了,原來是為平衡使用的生理食鹽水,被前一個實驗者拿開,他一時沒有確認生理食鹽水是否在位置上,導致玻片整個打碎。他的老師說,沒關係,實驗可以重來,再花三天實驗就好,但一旦成為醫師,面對的就是生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