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o years ago, I watched leaders from Israel, UAE, and Bahrain make history with the signing of the Abraham Accords. These landmark agreements have changed the region for the better, increasing cooperation between our Arab and Israeli partners across a range of issues. pic.twitter.com/eh8D2MuWyk
— Michael McCaul (@RepMcCaul) September 15, 2022
《經濟學人》指出,明顯的言外之音是,儘管一些美國戰略家希望海灣地區的重要地位會降低,但未來數十年海灣地區在全球事務的重要性可能與20世紀時一樣重要,海灣國家出口至歐洲的石油及天然氣占歐洲進口量的比例可能增加,可能將從目前的低於10%增至超過20%。
就金融而言,海灣地區3兆美元(約新台幣96兆元)的儲備金與主權資產將增加,進而將更多資金投入海外投資。外交而言,外界預期在海灣國家將在周邊地區更進一步展示力量,例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已成為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東北非洲)的重要力量。海灣國家在中東地區的經濟重要性為1981年以來的最高水準,占該地區GDP的 60%,而且這個比例將繼續增加。
海灣地區可能更不穩定
然而,新時代可能不會帶來穩定,因為這些機會的背後力量也會造成動盪,尋求減少依賴美國的安全安排可能會產生反效果。伊朗的侵略可能導致由能源成本推動的地區軍備競賽,正如1970年代的石油繁榮導致軍費支出激增。如果伊朗獲得核武,沙烏地阿拉伯及土耳其等國家可能想要核彈,化石燃料時代的最後一個時期可能會吸引中國及印度更深入進入該地區。
然而,最大的潛在不穩定來源在於海灣國家的國內:目前海灣國家正試圖遵循令人費解的經濟軌跡,他們計畫在未來20年擴大生產化石燃料,然後在2045年後大幅削減。
《經濟學人》指出,理論上,我們或許能看出背後的運作方式:巨額租金需要迅速再投資於基於再生能源、氫氣、海水淡化系統的高科技經濟,其具有足夠的活力,可為大量年輕人創造數百萬個就業機會。就實踐而言,這項任務很艱鉅,即使它奏效了,也會讓《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的氣候目標無法實現。
海灣國家的獨裁者相信自己有長遠的眼光來管理這種轉變,但他們容易使出壓迫的手段,而且任人唯親,並容易投入虛榮的計畫。新的海灣地區正出現,但一些事情仍然沒變:這個地區仍然不穩定,而且這個世界不可能忽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