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金融改革光靠行政院一帖「金融發展行動方案」就夠了嗎?

2018-07-02 06:00

? 人氣

作者指出,台灣雖然有改革金融業的想法,但「基礎的體質調養不做,台灣金融業恐怕只能繼續做美夢」。(資料照,取自pixabay)

作者指出,台灣雖然有改革金融業的想法,但「基礎的體質調養不做,台灣金融業恐怕只能繼續做美夢」。(資料照,取自pixabay)

全球經濟走過金融海嘯、歐債危機之後的復甦期,現在很明確進入到新的一輪大調整。美國決心改變貿易規則,中國也想有更多話語權,歐洲以人權和環保打出高度,日本、韓國、東協各國正在做貿易結盟,鄰近的香港、新加坡則擁抱制度創新。包括全球政經局勢、科技發展、網路文化等等,這些轉型大浪與正在改變的洋流,對於島國台灣的衝擊非同小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想要從劇變中找出重要的轉型線索並不容易,但我們可以嘗試從金融來談談台灣的經濟戰略。前述的幾個觀察面向,與台灣切身相關的例子有:西太平洋的外交新局,區塊鏈、人工智慧的發展,行動應用如何提升使用者體驗,這些事情都正在改寫金融規則。

嘗試革新但受限於歷史包袱的台灣金融業

台灣沒有忽略這些變化,無論是政府或民間業者都有嘗試革新。台灣的民營金融業者在金融創新上,雖然不如中國後發優勢與國家扶植的成長力道,但是無論是區塊鏈金融應用或者行動支付,目前都有一些成績。像是中國信託加入全球最大的金融區塊鏈聯盟 R3,台新加入以太坊聯盟,或者玉山與台新的手機應用,還有凱基銀行的數位金融,這些創新的嘗試都很值得期待。

全球Fintech熱潮以及台灣數位金融服務正在迅速普及。(圖/geralt@pixabay)
台灣數位金融服務正在迅速普及,「在現今的全球經貿中是微不足道的」。(圖/geralt@pixabay)

不過,台灣民營金融業者的創新,在現今的全球經貿中是微不足道的。早在上個世紀末,一只手提包全球打拼的台商就已經在世界各地遭受嚴重挑戰,甚至是被擊退。除了台灣人相對熟悉的韓國財閥,在轉口貿易上,中國商人、阿拉伯商人往往也用團體戰略擊破台商。金融方面更是如此,台灣的金融業缺乏跨國佈局能力,台商往往需要透過外商銀行管理金流。而且因為台灣金融法規的落後,以及金融業者的規模限制,各國企業也不容易在台融資、籌資。

台灣的金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侷限?首先是台灣特殊的國家地位造成國際佈局上的不利,但不只是因為國家地位,畢竟世界上許多避稅天堂與金融中心,都不見得是加入國際組織的主權國家,金融政策是否優惠、金融實力是否健壯才真正是資金考慮的核心。台灣金融史上兩大問題,才是造成台灣金融體質不足的深層原因:一是威權時代的管制太嚴,二是金融機構家數太多但難以整併。

雖然有去管制化,但是台灣的金融機構裡頭多半是舊時代的老屁股,光是佔有六成市占的八大公股行庫,內部高層就是由俗稱的「財金幫」壟斷;金融機構整併的問題,儘管經歷兩次金融改革,整體金融家數仍然太多了,小而多的金融機構不只是管理不易,也無法幫助台灣面對全球的大競爭。

更糟的是,台灣這兩大問題長年未解,還造成外資對台灣投資信心下滑,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台新彰銀案」,政府引進台新資金解救彰銀,事後卻反悔阻止台新彰銀合併,而因為台新彰銀合併失敗,居然導致外資憤而控告財政部,事發至今也未見當年阻撓的公股高層或者財政部官員出來道歉。近年來台灣民營金融業者不斷提升服務品質獲得外資肯定,算是稍微挽回顏面,然而公股銀行卻老是出包,甚至有兆豐銀行被美國重罰57億的醜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