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2年,台灣香蕉價格崩盤,讓台灣農產品產銷失衡問題,再度現出原形,農委會的存在意義似乎只剩下,天災時發放現金救助,生產過剩時啟動公糧收購與耕鋤二項。近年極端氣候頻仍,農委會在2016年發放現金救助金額,已經衝上98億元,政府未來花在產銷失衡補助的預算,恐怕只會多不會少,然而,農委會要推動《農業保險法》,成立專責財團法人推動農作物政策保險,政院內部卻有諸多雜音,農業保險真的能夠逐步取代,長期被政治綁樁的「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制度嗎?
救助金額僅農損25% 藍綠都不滿
台灣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制度,實施20多年,由於救助金額僅佔農業損失的25%,藍綠陣營對這項制度都不滿意。國民黨立委張麗善去年批評,「農業天然災害救助額度」過去20多年不動如山,相較於基本工資由1萬1040元調升至22,000元,農委會所提供的現金救助卻不到作物生產成本的2成,連復耕的費用都不夠,簡直叫農民血本無歸。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如果以10年為周期,台灣在1990-2000年的農業災損每年約50億元,2000-2010年每年提升到50-100億元,2010年以後平均農業災損金額,已站上100億元以上,2016年因為霸王級寒流與颱風侵襲,當年度災損更達383億元,政府支付的天然災害現金救助金額,高達98億元。
根據農委會統計,政府支付天然災害現金救助金額,每年平均約45億元,尷尬的是,農委會每年編列現金救助預算僅10億元,剩下的35億元,全部靠政府第二預備金支應。
「政府每年45億現金救助,對台灣農產品供需產生極大扭曲」
農業天然災害救助,每年45億元的現金救助,對於台灣農產品供需產生極大的扭曲,以香蕉為例,今年香蕉價格崩盤,部分原因就是屏東部分蕉農,不使用健康種苗種植香蕉,期待颱風季節領取7萬5000元現金災害救助的「套利」行為,政府的補助反而助長了市場供需失衡。
有鑒於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制度問題叢生,民進黨執政後,農委會即依據總統蔡英文競選期間的「農業白皮書」,推動農作物保險制度,在前行政院長林全裁示下,規劃成立一個規模50億元的獨立財團法人。
根據農委會的規劃,農委會希望農業保險上路後,逐步縮小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的金額,政府支付農業保險加救助的金額,第一年編列40.97億元,之後隨著農民參加農業保險的規模逐漸擴大,天然災害現金救助逐漸退場,第15年政府與農民平均每年的保費支出,各為21.62億元,農業保險加現金救助所提供保障金額可望達729.8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