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觀點:拜登四次挺台 美國決定朝向戰略清晰了

2022-10-07 06:40

? 人氣

美國總統拜登四次發表挺台談話。(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四次發表挺台談話。(美聯社)

1979年4月19日,年輕的參議員拜登(Joe Biden),加入另外四位資深參議員,在北京與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鄧小平,進行了兩個半小時的深入對話。談話的重點之一就是九天前,才由美國總統卡特簽署生效的《台灣關係法》。當時的拜登,並不是會談的主導人物,當然,也不會知道在40多年後自己會成為白宮主人。可是,年輕的拜登眼中,前輩們提出的《台灣關係法》對北京確實有嚇阻效果,因為法條中隱含著協防台灣的承諾。這是拜登與中國接觸的開始,也是拜登解讀《台灣關係法》的根源。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很多人都好奇拜登為什麼4次談到美國會出兵守護台灣?如果不是失言,究竟是什麼原因?也有很多人解讀美國透過法案支持台灣,是不是決定要採取戰略清晰?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如果對美國的立法程序,以及國會山莊的政治角力,沒有深入的了解,僅透過報導來看華府,恐怕在台灣所聽到的評論,跟現實之間有不小的落差。

1979年《台灣關係法》通過,拜登雖然也是參議員,可是年輕的他,其實根本沒有資格進入到法案討論的核心圈中。當年的卡特(Jimmy Carter)政府對於《台灣關係法》興趣缺缺,如果不是中華民國政府大力遊說,加上反共出名的參議員高華德全力推動,跟白宮進行激烈的政治攻防,讓《台灣關係法》透過條文,刻意創造出戰略性模糊,恐怕《台灣關係法》的嚇阻效果將會遠遠不足。當年白宮與國會之間的拉扯,主要是因為卡特政府想跟北京打好關係,不希望《台灣關係法》傳遞過於強勢的態度;可是支持中華民國的反共議員們,卻認為《台灣關係法》就算不能完全彌補,《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取消之後所出現的防禦空洞,至少也要能透過法條字句的拿捏,讓北京當局在虛實之間,不敢輕易對台灣動武。

透過《台灣關係法》,國會希望創造出「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效果,讓美國對台灣的支持,透過文字盡可能的放大協防解釋空間,但又不至於影響三軍統帥的權力。靠著《台灣關係法》創造出來的模糊,40多年來,確實達成嚇阻的效果。但是在美中關係劍拔弩張的此刻,拜登對台灣關係法的認識跟原先立法的動機有落差,導致在台灣議題上,拜登的挺台回答,就會讓外界摸不著頭緒。拜登一方面說,美軍會出兵協防台灣,另一方面,拜登又說,台灣是否要獨立交給台灣人民決定。可是仔細研讀《台灣關係法》就會發現,條文當中並沒有寫明美國要協防台灣,更重要的是,《台灣關係法》,也沒有支持台灣的主權由台灣人民決定,而是強調美國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主權由台灣人民決定如果是拜登對《台灣關係法》的解讀,可以說再次證明了,即使是從政40多年的拜登,也很難掌握當年立法的精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