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民專文:一場未完的戰場,二十年後槍砲聲再響起

2018-07-13 05:10

? 人氣

一戰美軍的女性通訊部隊。後排左一為班克爾。(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一戰美軍的女性通訊部隊。(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這場戰爭所以拖延、擴大,而且似乎沒有終止,與當時的科技發展有關,也與政治環境改變有關,更與人們對許多事物的錯誤認知有關。19世紀以前,戰爭的目標不在殲滅對手,只在取得上風,交戰者往往在取得優勢之後,便願意議和。以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為例,雖然號稱30年,但戰事斷斷續續,交戰陣營中隨時加入或退出。戰爭最後階段,大約是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與波蘭合作,對抗瑞典、薩克森、尼德蘭、普魯士、英國與最後加入的法國等。1644年前後,各方已經開始議和,分別簽訂了漢堡、奧斯納布呂克等條約,最後總稱為西發里亞和約,解決大部分衝突。但西班牙與法國的衝突仍然持續進行,到1659年才算完。這場兵燹到底造成多少人死亡,一直沒有定論,重要原因是,大部分人員並非死於戰鬥,而是死於軍隊移動造成的瘟疫傳播與飢荒遍地。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有類似情況,除了各種新式武器發展,大幅提高傷亡數字外,戰爭造成的人員移動,往往使得疫情擴大。學者指出:1918年,全世界約有5億人感染流行感冒,約為當時人口的3分之1,死亡人數推估在數千萬到一億之間。歐洲正值歐戰高潮,疫情發展甚快,法國、西班牙、英國都受極大衝擊。戰時物資供應失衡,許多地方食物短缺,有些國家被迫配給食物。1918年初,英國開始實施配給制度,肉、糖與奶油都在配給之列;而奧地利的肉品供應中斷,缺乏豬肉。疫情擴大與食物短缺是否有關,不妨與三十年戰爭對照一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與動員都是史上空前的。19世紀工業革命發展以後,歐洲的科技突飛猛進,各交戰國均無所不用其極地將各種技術應用於戰場之上,包括通信技術、化學工業與煉鐵工業的成果,都派上用場。飛機、槍砲、毒氣、食品加工乃至香菸,都成為重要的軍用物資。

1909年,法國人已經可以用單翼飛機飛越英吉利海峽,1913年,俄羅斯也出現了使用4具發動機的大型飛機。時速可達兩百公里,可以連續飛航13個小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許多國家試圖將這項新發明應用到戰場,除了偵察敵軍動境外,還可以對地面射擊,投彈。當時並無高砲防空的概念,飛機的效果相當出人意表。

一次大戰戰場上開始出現坦克和機槍的實用化,影響20世紀戰爭機械化的潮流。(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一次大戰戰場上開始出現坦克和機槍的實用化,影響20世紀戰爭機械化的潮流。(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世紀末,化學有長足的發展,各種合成物質紛紛出現,其中影響最大的要算是1867年瑞典人諾貝爾發展出以矽藻土穩定硝化甘油的方法。具有大規模爆炸能力的火藥不斷問世,並用於戰場之上,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傷亡人數大量增加。另一種重要的化學藥品為芥子氣。人類早在1822年便已發現芥子氣,但要到1886年時,德國化學家才能以人工合成芥子氣,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於戰場之上。此後,交戰各國如法泡製,造成極大傷亡,據統計,一戰期間共消耗了一萬兩千公噸的芥子氣,成為主要的「毒氣」,造成100多萬名士兵傷亡,希特勒也是芥子毒氣的受害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