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依舊是帶來可觀成長的因素,投資與GDP在中國的比例也超過了其他大國。雖然中國的投資報酬率普遍不高,但總體來說還是正值。不過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持續萎靡阻礙了經濟成長,《彭博》預估房地產投資將持續下降、但不致真正崩盤,畢竟中國的基本居住需求依然存在(直到2025年,中國每年仍會有1千萬人遷入都市)。這項變化其實也有助於釋放資源,讓投資人可以轉進生產力更高的領域。
《彭博》指出,由於中國的經濟規模太大,無法僅僅藉著出口成長來帶動國內經濟的成長。除了在技術研發方面繼續努裡,中國政府也需要進行改革,確保中國企業能夠利用龐大的國內市場,也確保消費者支出繼續成長——這也是習近平的標誌性政策「雙循環」(國內內循環、國際外循環)和「共同富裕」的訴求所在。除了推倒中國各省之間的經濟壁壘,也確保更多投資流向貧窮地區,讓醫療保健等服務更加平等—這也意味著中國可能對富人收更多稅。
悲觀情境:10年平均成長率低於4%
雖然《彭博》的經濟學家預估「動態清零」將在明年退場,但中國政府對這件事確實始終含糊其詞。所以《彭博》在第二個模型中設想了「動態清零2024退場」的情況,這代表中國經濟的低迷情況至少會再延續一年,失業的工人失去了積累技能的機會,這也將對「人力資本」產生長期影響。包括養老金改革(事關退休年限)、房地產市場的萎靡(造成投資縮水)、刺激經濟的政策退場,都有可能造成經濟進一步衰退。
此外,美國經濟跟中國的突然脫鉤(比方說對中國實施類似於對俄羅斯那樣的經濟制裁),也會對中國經濟造成災難性的影響。雖說這麼做也會讓世界經濟遭受衝擊,使得華府不太可能實施這種政次,但是對所有中國的科技公司實施「華為式的限制」並非不能想像,這確實將進一步打擊中國的經濟成長。
惡夢場景:成長率低於3%
成長率跌破4%,並非《彭博》經濟學家對中國未來10年的最糟糕想像。如果習近平政府對銀行壞帳的處置不當;或者房價崩盤,造成太多銀行或地方政府需要紓困,都會讓中國的經濟成長更加放緩。要是再加上美國及其盟友努力與中國經濟拖勾,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分析,中國的產出最多將減少8%之多(如果「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成員國」與中國經濟脫鉤的話)。其他可能造成「惡夢等級場景」的因素還包括另一場疫病的大流行、造成經濟嚴重損失的極端氣候、還有兩岸之間的軍事衝突,這也意味著「經濟超越美國」的「中國夢」幾乎不可能實現。
再現輝煌:成長率再破5%?
雖然機率實在不大,《彭博》還是設想了經濟成長率再度「破五」的牛市模型,這也是習近平在2020年宣稱「到2035年人均收入再翻一番」的唯一可能性。根據《彭博》的推斷,這需要盡快放棄「動態清零」政策,更快進行相關改革:比方說2025年就提高退休年齡、鬆綁人民在大都市的居住限制、為父母提供更多兒童福利來刺激生育(但這項政策的成效再快也要到2040年代才能看得見—這已超出了未來10年的範疇)、讓更多勞工更快地投入附加價值更高的商品製造與服務之中。在這個極度樂觀的模型中,中國未來10年的平均經濟成長率將超過5.8%。
《彭博》舉出幾項可能幫助實現這個目標的產業:包括有全球競爭力的生物科技公司、在全球舞台取得成功的TikTok、在能源領域取得領先地位的太陽能相關企業。不過《彭博》認為中國即便擺脫動態清零與房市萎靡的糾纏,頂多也只是改善GDP成長放緩的速度,並在短期內促進經濟成長。真正想讓中國經濟重回長期高度成長的行列,習近平政府必須實現結構性改革、提高勞動力素質、繼續投資製造業、以提高富人稅來提供更好的教育與醫保、改革規模龐大的金融行業,確保資金會流向生產力最高的企業,僱傭大部分勞工的民營企業則可以跟國有企業在更公平的情況下展開競爭。
問題是習近平做得到嗎?《彭博》的經濟學家也承認,習近平確實讓中國當前的經濟規模比2010年翻倍,甚至擺脫了經濟學家們預言的「中等收入陷阱」,進入了世界銀行定義的「高收入」國家之列。然而面對2022到2027(甚至2032?)的新挑戰,習近平還能讓中國經濟繼續「翻一番」嗎?《彭博》的經濟學家們雖然只說「改革不易」,但是《彭博》的新聞標題還是表明了他們的判斷——「中國經濟超越美國的機會,在習近平的新任期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