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改善琴酒造成的社會問題,英格蘭政府先是於一七三六年頒布〈一七三六年琴酒法〉(The Gin Act, 1736),提高消費稅,結果導致街頭暴動,幾年後宣布放棄。一七九一年,再度制定〈琴酒法〉(Gin Act),管制琴酒生產與品質,才改變了琴酒的社會形象。英格蘭上層社會也開始嘗試琴酒,使琴酒逐漸成為英格蘭的「國飲」。
十八世紀以後,除了英格蘭的「琴酒瘋」,歐洲各地也因為酒精價格下降,人民消費能力增加,出現酒精成癮問題,各地發生與英格蘭的「琴酒時疫」(Gin-Epidemie)極為類似的「燒酒瘟疫」(Branntweinpest)現象。例如德意志地區原本以穀物或水果釀酒,再蒸餾成燒酒;十八世紀以後,改以馬鈴薯為製造燒酒的原料,其售價低於啤酒或葡萄酒,頗受下層社會歡迎。天寒之時,飲燒酒不僅可以驅寒,還可以忘卻飢餓。然而燒酒的酒精濃度較高,醉酒或成癮的速度也快過啤酒或葡萄酒,工廠中因為飲酒而造成的公安事故也因此增加。
針對酒精造成的各種社會問題,歐洲各國早就推動各種方法,勸導人民減少酒精消耗。德意志地區早在十六世紀時就有團體宣傳節制飲酒,例如黑森的貴族莫里茲(Landgraf Moritz von Hessen, 1572–1632)於一六○○年組織「節制會」(Temperenzorden),規定會員:「兩年之內不得爛醉,一餐飯中最多飲用七杯酒。」當然,這種規定並非要成員放棄飲酒,只是要求其有所節制。但這類團體根本無法持久,一段時日之後便消散了。還有普魯士國王費里德利希一世(Friedrich I, 1657–1713)也在一七一一年下令禁止狂飲,教會亦加入節制飲酒的運動,在各個教派的努力之下,德意志地區的人均飲酒量逐漸下降。
除了德意志人以外,波蘭與俄羅斯人也以善飲聞名。波蘭的上層階級經常飲用葡萄酒及甜酒,農民則飲用啤酒或燒酒,而且常常一大早就喝燒酒。十八世紀時,俄羅斯的上層階級習慣飲用西班牙或法國進口的葡萄酒,酒精濃度高的烈酒則是下層社會的重要飲品。一七一四年,俄羅斯皇帝彼得(Peter the Great, 1672–1725)為了嚇阻過度飲酒,特製重達六公斤多的「酩酊勳章」(The medal for drunkenness)。當警察抓到醉漢,便將此鑄鐵製「勳章」栓在脖子上配戴一週,無法取下,若加上鐵鍊,則全部重量超過七公斤,以稍示警惕。
咖啡─可靠記載源自衣索匹亞
有關發現咖啡的傳說甚多,率皆不可信。咖啡極可能源自今日衣索比亞的卡法(Kafa)地區,應當很早就成為非洲許多地區的飲料;九世紀以後,已經有文獻記載當地人的飲料,咖啡也因此得名。衣索比亞飲用咖啡的方式非常原始,先在大鐵鍋中烘焙咖啡豆,經過簡單粗磨或在臼中搗碎,再放入陶鍋,加水與糖同煮,飲用時用小陶杯盛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