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拉德.費許曼(Gerald Fischman),61歲,總主筆
羅伯.希亞森(Rob Hiaasen),編輯與專欄作家,59歲
約翰.麥納馬拉(John McNamara),56歲,體育記者與周末版編輯
溫蒂.溫特斯(Wendi Winters),地方新聞記者與專欄作家,65歲
蕾貝卡.史密斯(Rebecca Smith),業務助理,34歲
雖然並不是恐怖攻擊,也無涉宗教信仰或政治意識型態,死難人數也較少,但整件事仍然讓人聯想到2015年1月7日發生在法國首都巴黎的《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攻擊案。2018年6月28日,仍然是全球新聞界極為黑暗的一天。
那天下午2點30分左右,一名白人男子走進美國馬里蘭州首府安納波利斯(Annapolis)一一幢辦公大樓,走進位在一樓的《首府新聞報》(The Capital Gazette)編輯部,端起手中的霰彈槍,直接對辦公室裡的主筆、編輯與記者開槍。等到警方趕來,已是5死2傷。
槍聲過後,兇嫌隨即遭逮,動機尚未明朗之前,不少人推測與政治或意識型態相關,並將矛頭指向川普總統,還有國際媒體主管怒斥他「雙手染血」。結果兇嫌拉莫斯(Jarrod Ramos)是因為不滿多年前《首府新聞報》對他的惡劣言行報導,憤而大開殺戒。
看來川普顯然是被冤枉了,但又不全然如此。這名長年在鎂光燈前打滾的非典型政治人物,從2016年競選總統以來,就與恪守傳統規範、典範的新聞媒體勢同水火,對關於自己的負面報導一律斥之「假新聞製造者」。2017年初入主白宮之後,川普變本加厲,對監督他、批判他、揭發他惡劣言行的媒體與新聞工作者全面開戰,一再污名化為「美國人民公敵」(enemy of the American people);既是公敵,則人人得而誅除之,川普是在作這種暗示嗎?
《首府新聞報》編輯部被血洗當天,川普援例在推特發了一則不痛不癢(因為兇嫌既非移民也非穆斯林)的致意推文。平日慣於和記者對嗆的白宮發言人桑德思(Sarah Huckbee Sanders)也假惺惺地義憤填膺了幾句。但是第二天川普在白宮露面時,記者一路追問請他要對慘劇和死難者家屬說幾句話,他根本連場面話都懶得說。
"Can you please talk to us about the dead reporters in Annapolis?"
— NBC News (@NBCNews) 2018年6月28日
“Do you have any words of condolence for the families, Mr. President?”
"Why are you walking away?"
Pres. Trump does not comment when asked about the deadly Maryland newsroom shooting.https://t.co/5ZcmEVQW9z pic.twitter.com/heIzI7S4Ck
的確,說川普「雙手染血」很不應該,發言者後來也公開道歉,不會像他所批評的對象那樣死撐到底。但是川普對第四權的威脅與踐踏、為自身政治利益而不惜撕裂社會、對總統為民表率的基本職責不屑一顧,正在日復一日地毒化、激進化美國社會的氛圍。
兇嫌拉莫斯曾經在2013年控告《首府新聞報》誹謗,法官拉瑪斯尼(Maureen Lamasney)駁回他的案子時也訓了他一頓:「人們一旦成為新聞報導的對象,往往覺得報導者有義務盡可能美化他們,或者寫出來東西要讓他們稱心如意,或者要盡可能插手報導的內容。但這種想法根本錯誤。」然而拉莫斯聽不懂,繼續騷擾《首府新聞報》的員工,終於鑄成大錯。
川普似乎也聽不懂,他以「大老闆」的心態來當總統,把人民當成員工,把社會上的各個機構當成企業的單位部門。他對普京(Vladimir Putin)、習近平、金正恩之類的強人滿懷歆羨,他不懂(或者拒絕接受)媒體在民主體制中必須扮演對公眾利益念茲在茲的監督者,而不是跟著一黨或一人唯唯諾諾、搖尾示好。
當然,川普也有欣賞的媒體,那就是為他塗脂抹粉、搖旗吶喊不遺餘力福斯新聞網(Fox News)。川普上台之後接受過30多次電視專訪,其中23次給了福斯新聞網,難怪美國網友形容後者是「國營電視台」。在福斯新聞網的節目單上,川普尤其青睞的是哪一個?「福斯好朋友」(Fox & Friends)。
《首府新聞報》當然沒有福斯新聞網的財勢與靠山,旗下的《首府日報》(The Capital)與《馬里蘭新聞報》(Maryland Gazette)儘管歷史悠久,但是近年與全美各地的地方報一樣,經營日益困難,人員不斷縮編。慘劇發生之後,倖存的員工並沒有被恐懼和悲慟淹沒,而是繼續在崗位上恪盡新聞人的職責,隔天29日照樣出報,有如對殉難同仁獻上最高禮讚!
《首府新聞報》總編輯迪巴茲(Jimmy DeButts)當天在推特上說:「傷慟欲絕。請別再要求我提供訊息或者接受訪談,我沒有什麼地位發言,我只知道《首府新聞報》的記者與編輯每一天都是全力奉獻,不在乎工時40小時的限制,沒有高額薪酬,只有一股為社區做報導的熱情。」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這樣的熱情為美國新聞界譜出一首《正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