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環保署的善政成了民怨。上次是宮廟減香鬧成眾神上凱道,這次是禁用塑膠吸管鬧成「用調羹吃珍珠」。
減少空污和塑膠減量都是好事,更都是全球議題的大事,可是讓咱們的環保署執行起來,卻都演成民怨,怎麼回事?
漢朝名相丙吉以識大體著稱,最有名的故事:
丙吉擔任丞相,一次出巡時,道路上有人打群架,死傷橫道,丙吉車隊過而不問。又見一農人趕牛,牛喘氣吐舌,丙吉停下車子,派隨扈去問:「你趕牛走幾里啦?」幕僚不明白丞相處事的分寸,丙吉解釋:「老百姓鬥毆相殺,是長安令、京兆尹的責任,丞相在年度結束時打他們考績、行賞罰而已。然而現在還是春天,氣候並未大熱,牛卻喘氣吐舌,我擔心時序失調,會傷及全民(古時幾乎全民皆農),所以必須要問。」
那是識大體,還是迂腐?就看丙吉說的,「丞相在年度結束時打他們考績、行賞罰」效果如何——如果治安都好,老百姓認為政府施政OK,官員都稱職,那麼,丞相「不問小事」就是識大體;但若治安不好,丞相對縣令、京兆尹沒有賞罰,那就不是識大體,而是只會嘴上說大道理。
環保署的業務很多,老百姓最切身相關的是垃圾處理、空污管制、水源保護、環境保育等。然而,宮廟燃香之於空污、塑膠吸管之於塑膠減量都是各該項目當中的「小問題」,當燃煤電廠還在冒煙,甚至還要續建;塑膠袋、保特瓶問題仍然日趨嚴重的情況下,環保署卻用上最大力氣於減香、禁吸管,捱罵實屬活該。
且專就塑膠減量問題來說,一次性吸管的量事實上遠低於塑膠袋與保特瓶,那些也多半都是一次性(或多數人只用一次就丟棄),只不過「禁用塑膠吸管」最近是全球性熱門話題,所以環保署趕著湊熱鬧,美其名曰「與全球接軌」。
而台灣的焚化爐燃燒PVC與PE製品,其實效果很好,在非常高溫之下,焚化後都可以達到沒有後遺問題。難以處理的問題在於體積太大,但其實是這些塑膠製品佔據了太大空間,如果能夠在進入焚化廠之前做好壓縮(或初步壓縮),就是有效的垃圾減量。最近看到的一個構想是:在各村里安裝壓縮設備,教育(或獎勵)民眾自行拿過去壓縮,環保單位派回收車去載運,省時且省事。當然這都是「小事」,而「大人」是不管小事的。
可是,大人卻必須考慮,事情如何能夠有效執行。
隋煬帝好大喜功,御駕親征高麗,全國動員一百多萬大軍(號稱二百萬),分左右翼各十二路出發,在鴨綠江畔集結。然後每個士兵攜帶100天口糧,加上鎧甲、兵器、服裝、輜重及攻城器械等,加起來超過6石(約當126公斤),士兵根本扛不動,隋煬帝卻下令:「路上遺棄食物者,斬!」結果呢?士兵在出發前就將食物埋進土中,就不犯「路上遺棄」之罪,以致於大軍才走到半途,就出現糧食不繼問題。
這是「無法執行卻硬要規定執行」的後果。禁止塑膠吸管的結果如何,現在言之過早,可是環保署的作風,從上次減香到這次禁吸管,都是一紙行政命令要求一體遵行,實為遭致民怨的主要原因。如此作風不改,以後苦頭還有得吃。
*作者為專欄作家。更多好文請看〈公孫策說不測風雲〉臉書紛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