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各國正飽受高通膨之苦,包括英國及美國在內的國家對捲土重來的高通膨措手不及,而且目前高通膨似乎持續居高不下。英國重量級期刊《經濟學人》19日指出,通膨持續居高不下是因為支出持續居高不下,並深入剖析背後3個原因,分別是衝擊事件、薪資、預期。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2020年12月,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錯誤預測未來2年的物價每年上漲不到2%,2021年12月更錯誤預估2022年的通膨率將僅為2.6%。然而,聯準會的誤判並不孤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一再嚴重低估了近期的通膨。
《經濟學人》指出,通膨持續居高不下是因為支出持續居高不下,而且貨幣政策過於寬鬆,而貨幣政策並未收緊是因為中央銀行認為沒必要。但隨著高通膨持續,央行已經調整了政策。
衝擊事件
《經濟學人》指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分析指出高通膨背後3個潛在的原因,分別是衝擊事件、薪資、預期。
2020年和2021年,新冠疫情妨礙了商品與服務的生產,各國政府提供大量財政援助。與此同時,各個家庭面臨的特殊情況導致消費市場發生巨大轉變,先是急劇轉向商品,接著又轉向服務。在最初的通縮之後,這場動蕩的最終結果是推高了價格。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計算,去年美國40%物價上漲及66%的歐元區價格上漲是由於生產中斷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而美國及歐洲慷慨的振興措施及家庭支出的轉變占了30%。
隨著今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連串的衝擊仍在持續。除了美國與中國之外,今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大型經濟體的通膨預測誤差其實比去年更大。儘管預測核心通膨的問題是導致去年預測不佳的主要原因,但對糧食價格及能源價格的低估是今年更大的問題。
烏克蘭戰爭造成的影響因美元的震盪上漲而加劇,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聯準會積極因應美國高通膨的結果。隨著其他貨幣走弱,其經濟體的進口成本上升,導致各國通膨問題加劇。
Hong Kong’s consumer inflation rate jumps in September to the highest in seven years https://t.co/0M0TxLeFsr
— Bloomberg (@business) October 21, 2022
10月1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戈皮那塔(Gita Gopinath)及首席經濟學家古蘭沙(Pierre-Olivier Gourinchas)在其報告指出,美元升值10%會讓外國經濟體的通膨上升平均約1%,而且對那些更依賴進口的經濟體影響更大。強勢美元可能會對發展中國家造成金融壓力,新興市場的許多公司及政府以美元借貸,當他們必須以美元償還債務,就會面臨巨大的壓力。
薪資成長
《經濟學人》指出,強勁的薪資成長是第2個原因。正常時期,薪資成長主要取決於勞動生產率、通膨預期、勞動力市場是否疲軟。更快的生產率成長及更高的預期通膨會轉化為更高的薪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