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口連兩年負成長,已來到人口減少的時代。不僅首善之都台北市的人口近年逐漸下滑,六都之外的偏鄉,農村人口老化凋零的速度更是驚人。政府數十年來推動各種農村再生計畫,有如放煙火,計畫結束,工作人員離去,農村繼續凋零。
前國發會主委、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20日在影響力投資協會舉行的論壇中指出,台灣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六都,出現頭重腳輕的現象。疫情後,台灣面臨三大挑戰,包括人口斷崖、數位轉型與2050淨零目標。
台灣偏鄉農村為何凋零?她表示,地方過去長期仰賴政府補助,計畫結束之後,補助經費用完,難以持續。從早年的一鄉一產業、一鄉一特色,幾乎都是煙火式的計畫;後來的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等計畫由不同部會負責,各有本位主義,缺乏整合。
台灣人口負成長 短期內人口不可能增加
然而,台灣來到人口減少的時代,陳美伶坦承,「短期內,台灣的戶籍人口不可能增加,常住人口也不可能增加。地方要維持經濟穩定,必須靠「關係人口」,吸引年輕人、中高齡者到農村,推動地方創生,未來應以投資替代補助。
副總統賴清德在擔任行政院長時曾通過地方創生計畫,並宣布2019年為地方創生元年,當時這項計畫由陳美伶主導,在全台各地發展許多循環經濟案例。她以台南官田為例指出,官田有兩大特產,菱角和水雉,以往菱角殼被當作廢棄物,農民大部分放火燒掉,或棄置農田裡。在成大化學系特聘教授林弘萍協助下,引進循環經濟新商業模式,把菱角殼燒成菱殼炭,可去味除濕,有固碳、淨化水質功能,讓菱角殼變烏金。不過,這個新商業模式要持續,須要企業投資,並協助拓展通路。
台灣藍鵲茶、石虎米創辦人黃柏鈞分享開創藍鵲茶與石虎米的心得。許多人不了解,藍鵲和茶葉有何關聯?黃柏鈞指出,藍鵲吃瓢蟲,瓢蟲吃蚜蟲,而蚜蟲吃茶苗,所以,如果茶農使用過多農藥毒害環境生態系,最後也會危害藍鵲的生存。藍鵲茶與石虎米均是標榜有機、有利生態的農產品。
雪山隧道開通 坪林人口10年內曾減少一半
坪林位於翡翠水庫上游,雪隧開通衝擊奉茶經濟與茶產業。他提起,2006年雪山隧道開通時,坪林居民到行政院抗議,要求建交流道,後來行政院同意建工程便道,但是並未帶來人潮,反而是大量人口流失,年輕人走了,留下老人。在10年內,坪林人口從6000多人降為3000多人。後來越南劣等茶葉大量進口,進一步扼殺坪林茶農的生計。
目前坪林多數茶農仍採用慣行農法,使用大量農藥與化肥。黃柏鈞因此開創「台灣藍鵲茶」,教育老農改採有機種植,生產高品質茶葉,兼顧生態與生計,目前坪林茶園已有15家茶園改採有機種植。然而,迄今有機茶園只占3.46%。坪林位於翡翠水庫上游集水區,茶園大量使用農藥與化肥,破壞環境與生態,令人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