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的校長遴選委員於10月7日以過半數的13票,從6名候選人中選出工學院長陳文章為下一任的校長。這一次的臺大校長選舉過程相對平淡,既沒有不同校務經營理念的交鋒,也躲過了外界政治力的干擾與介入。在此同時,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近日公布2023年世界大學排名,臺大從2022年的113名退至187名。雖說臺大的總體經營成效不見得需與這類排名直接聯結,但世界一流名校在類似排名都位列前茅,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如何讓臺大至少能與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的頂尖大學並駕齊驅,應是新校長無可迴避的重任!
就整體學術研究的表現,臺大有投入的領域在臺灣都有名列前茅的成績。然與世界頂尖大學相比,仍有一段距離,短期之內,可能無法一蹴可及。可是,即使在其他非學術研究的範疇,臺大事實上也沒有充分展現引導潮流的氣勢與表率社會的風範。大凡世界一流的機構對「做對的事」(do the right things)一旦認可,就勇往直行、積極投入,因為事豫則立、早作早好。臺大想躋身世界第一級的大學,就要具備這樣朝聞夕死的精神紀律和領袖群倫的自我要求。
臺大在臺灣學術研究的龍頭地位賦予其校長學界祭酒的權威與聲望。然而過去20年來,臺大校長對臺灣重大社會事件,印象中幾乎沒有發揮什麼舉足輕重的影響。政治性的事件容或因政黨競爭的利益糾葛,不宜介入;但面對其他非政治性的重大爭議,尤其牽涉到科學事實、學術尊嚴、分配公平或人民權利,當一般大眾紛紛擾擾、莫衷一是時,臺大校長如能排除個人偏好、秉持學術良知適時發聲,對導引社會討論往較公開、客觀、包容的方向演進,應可起極大的作用。可惜的是,歷任臺大校長將此崇隆的發言特權幾乎完全棄而不用,也因而未能善盡其相應的社會責任。細究其因,校長們或志不在此、或自命清高、或自掃前雪、或憂讒畏譏,始則自我設限,終致噤聲成習!
美國的大學校長首重募款能力,包括對政府教研資金的爭取與私人興學捐款的募集。過往臺灣的大學對校長在這方面的能力要求不高,然而,隨著政府高教預算逐年實質萎縮,大學校長的募款能力將愈來愈重要。對臺大而言,過去20年間事業有成的校友慷慨捐贈,已大大提昇了校園內建築設施的品質,未來的募款方向應以提高教師待遇與研究環境為主軸。
舉例來說,臺大電機系碩士畢業兩年後的平均年收入已明顯超過同系正教授的學校年薪,這樣強烈的對比與不平衡,一方面變相促使老師尋求外快,因而不能潛心鑽研;另一方面也強化「博士無用論」的錯誤印象: 讀博士當教授是經濟上沒有吸引力的生涯選擇,戕傷未來高教師資的培養。因此,如何從民間募集「教師待遇提昇」專款,突破教育部的統一薪資規定,進而吸引與穩定產業市場拉力較強的教師,乃臺大新校長重中之重的當務之急。長遠來看,臺大應逐漸向世界一流的公立大學看齊,戮力追求營運資金的自主。譬如說,加州政府提供的資金在柏克萊加大年度預算的占比,從1975年的49%,到2020年已降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