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一位在華經營工廠的美國老闆:與「中國製造」脫鉤談何容易,但中國恐怕不再是世界工廠

2022-11-02 10:00

? 人氣

中國安徽省的電子零件組裝工廠。(美聯社)

中國安徽省的電子零件組裝工廠。(美聯社)

Jacob Rothman花了20年時間與朋友和家人在中國打造了一家製造企業。現在,這位49歲的美國高管說,客戶希望他在其他地方生產一些烤肉工具和廚房產品。他知道這並不容易。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位陽江市匯隆實業有限公司(Velong Enterprises Co)聯合執行長稱,客戶沒有一個不施壓,建議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建廠。該公司在中國大陸有六家工廠,為沃爾瑪(WalMart Inc., WMT)和烤架製造商Weber Inc.等大型零售商和消費品牌服務。但他也表示,沒有哪裡比得上中國。他說,用了30年才打造出這條供應鏈,使其像瑞士鐘錶一樣精密運行,沒什麼能比得上它。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對於開始重新思考對中國的依賴的公司來說,與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脫鉤將又慢、又難、又費錢。一些公司目前正在這樣做,因為貿易、技術、安全、台灣問題等一系列因素導致中美緊張關係不斷加劇。台灣是一個自治島嶼,中國宣稱擁有其主權。

這些分歧或使幾十年的經濟一體化努力告吹。許多美國議員現在希望某些產品是在美國製造,拜登(Joe Biden)政府已對向中國出口半導體實施新的限制措施。中國領導人也想加強對本土供應商的依賴。疫情引發的供應鏈亂局以及中國防疫封控措施造成的干擾使兩國關係進一步緊張。

早在疫情暴發前,美國企業對華投資就已放緩。根據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彙集的數據,2019年美企對華投資額為130億美元,低於2012年154億美元的高點。到了去年,該投資額下降到只有84億美元。

美國要與中國「脫鉤」並非易事。近年來,中國在美國進口商品中的比重已經下滑,主要是受關稅影響,但這一比重仍然很高。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的數據,今年前八個月,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價值佔美國所有進口商品價值的17%。這一比重較2017年(川普政府對一系列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之前的一年)的22%有所下降,但高於美國從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進口的商品價值的比例。

近年來兩國之間的紛爭足以讓一些美國公司高管推動供應鏈網絡的多元化。在川普執政期間,隨著貿易緊張關係升級,Crocs鞋、Yeti啤酒冷卻器、Roomba吸塵器和GoPro相機生產商等一些製造業公司,都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地方。新冠疫情期間,紐約香水銷售商Inter Parfums Inc.在上海的工廠生產受到干擾後,決定將其業務遷回美國。在上海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Shanghai)最近調查的300多家美國公司中,18%的公司現在將中國列為其全球投資計劃排行榜的第一位,低於2021年27%的比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