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選戰進入尾聲,各縣市的選舉狀況也逐漸明朗。儘管綠營擁有中央的豐沛資源,府院黨也傾全力輔選,但藍營掌握14縣市的執政優勢,爭取勝選似乎十拿九穩,加上民進黨在疫情控制、高端疫苗封存三十年等議題上不斷失分,藍營在議題攻擊也逐漸上軌道,如同2018年「討厭民進黨」的氛圍似已重現。
2022縣市長大選被視為後蔡英文時代民進黨權力爭奪的前哨戰,儘管過往幾屆縣市長選舉大多聚焦在民生議題,兩岸關係或是統獨議題則影響有限。但民進黨在2016年全面執政後,屢屢運用「抗中保臺」的意識形態獲取政治紅利,前陣子中共強勢的文攻武嚇更讓臺灣人民出現反感,實在難保年底大選不會再度上演民進黨慣用的「反中大戲」。
國內選戰除了各政黨間的廝殺競逐,國際關係也對選戰結果具有連動影響。臺灣夾在中美兩強間,美中臺三邊關係的一舉一動,都嚴重影響臺灣的生存發展。而在蔡政府一味親美的情況下,也讓臺海局勢持續緊張,各政黨間對兩岸關係的立場論述都影響著臺灣民眾的認同與支持。面對接續已發生或待發生的三件政治事件,或將成為牽動臺灣年底選戰的關鍵變數。
首先,美國將在下月8日舉行期中選舉,這場選舉不僅是對拜登的一次檢驗,也是民主黨能否重新取得國會多數的關鍵戰役,勝敗結果將影響拜登政府的執政方針,連帶牽動美國對中國、臺灣間的互動方式。假使民主黨在期中選舉落敗,對中國是否會愈趨強硬,或是對臺更加友好,實在值得關注。
其次、中國剛進行完20大,習近平順利當選第三屆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會主席、國家主席後,也進行完新一波的權力改組。除了李克強、汪洋等臺灣熟悉的老面孔不在,由習家班全面取代政治局常委的大位。習近平在第三任期的開始,在黨內權力絕對穩固的前提下,習近平如何處理兩岸關係,臺灣必須提前做好因應準備。
第三,年底縣市長大選是臺灣各方現正競逐2024總統大位的灘頭堡,勝敗結果將影響藍綠白的總統佈局。尤其綠營黨內暗潮洶湧,派系間各顯神通想在蔡英文的第二任期屆滿前提前卡位,因此選舉結果不只關乎蔡總統是否提前跛腳還是延續掌權,更關乎賴清德、林佳龍、鄭文燦等人的政治前途。
上述三點是筆者認為年底選戰的關鍵變數,藍綠白爭奪總統大選的門票,在選戰倒數階段會拿出什麼殺手鐧,值得期待。而美中間的政治角力連動影響對臺方針,藍綠雙方誰先準備好接招,也將成為選戰重點。正如蔡英文總統在國慶日的談話,大篇幅的用臺灣取代中華民國,更以「我是臺灣人」一詞向北京喊話,都為「抗中保臺」大戲埋下伏筆。
此外,10月底臺灣舉辦第11屆「世界民主運動」,邀請來自全球70個國家、200多位民主運動領袖進行交流,宣揚團結合作、反制威權的立場,臺灣與美國是否會有對兩岸關係或民主自由的新論點,又或是對岸會不會對民主運動會出現激烈反制,藍綠雙方都必須沙盤推演回應立場。
不僅如此,習近平在宣布連任後,不但表明將對臺灣爭取統一,且「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中共中央軍委會副主席也由親習近平的鷹派人士擔綱,加上習近平在20大口頭報告上對臺關係也未提及「九二共識」,足以顯見習近平對臺立場轉趨強硬。當綠營一再汙名化「九二共識」的情況下,中方也逐漸將「九二共識」捨棄,兩岸間是否還存在和平對話的可能、藍營如何提出兩岸新論述,都是關鍵指標。
蔡英文執政六年,前總統馬英九當年努力維持「親美、和陸、友日」的盛世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國際間的僵局對立。在選戰進入短兵相接的最終決戰時間,「抗中保臺」是否能再度發揮,與美中臺三邊的互動關係相互牽引,也考驗藍綠白三方的應變能力,誰能掌握好「抗中保臺」的立場論述,恐將成為選戰變數的X因子。
*作者為國會助理、政治幕僚,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