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蕭爾茨4日訪問中國,成為新冠疫情爆發後,首位在北京與習近平會晤的七國集團(G7)領導人。蕭爾茨成行前批准中資進入漢堡港碼頭,加上12家德企巨頭高管與其共赴北京,都讓這場「新冷戰」時代的訪中行程備受矚目。不過德國輿論對其總理這趟出訪多所批評,認為他根本無視親俄的前車之鑑。《Politico》3日刊出蕭爾茨投書,這位火線人物親自解釋這趟前往北京的諸多考量。
蕭爾茨(Olaf Scholz)表示,德國前任總理(即梅克爾)訪問中國已是3年前的事了。這3年無論是歐洲、東亞或者是中國與德國之間,都面臨了許多挑戰與風險,整個世界更因為烏克蘭戰爭與新冠病毒大流行,包括國際秩序、全球經濟、以及食品與能源的供應,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很難「一切照舊」,因此他才決定親自去一趟北京。對於外界的批評與質疑,蕭爾茨說他是懷抱著五項考量開啟這次旅程:
第一、今天的中國與五年或十年前都不一樣。剛落幕的二十大清楚顯示,馬克思與列寧主義扮演的角色比過去更為吃重,中國也更加重視國家安全(或者說共產制度的穩定)以及對國家自主性的追求。當中國發生變化,我們也應該改變我們跟中國打交道的方式。
第二、不只中國發生變化,整個世界與過去相比也有所不同。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的戰爭,對國際間的和平與安全正在造成殘酷的傷害,俄國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甚至毫不遲疑地威脅動用核武,這等於是準備跨越全人類所劃定的紅線。
包括中國在內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今年年初才明確表示反對動用核武、甚至連威脅都不行。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一員,對此當然負有特殊的責任。從北京到莫斯科都該明確擁護聯合國憲章及其原則,這一點至關重要:包括確保所有國家的主權與領土完整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該是其他國家的「後院」。歐洲這麼看待烏克蘭,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也應該如此。
當這個多極世界正在湧現新的權力中心,德國的目標是與這些國家建立與擴大夥伴關係。所以最近幾個月,德國與日本、南韓、印度、印尼等親近夥伴,還有許多非洲國家與拉美國家都進行了深度合作。當此刻造訪中國,德國聯邦總統則前往日本與南韓訪問,下週我還要到東南亞參加G20峰會。
蕭爾茨強調,德國在冷戰期間經歷了痛苦的分離,因此不想看到世界上出現新的集團,美國的新版國安戰略也正確地指出「防止對立集團出現新對抗」的目標。對中國來說,這意味著擁有14億人口與經濟實力的國家,當然可以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關鍵角色。這並未證立某些人所呼籲的孤立中國,也沒有尋求中國霸權主義、更不支持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