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即便情勢有所改變,但中國仍是德國和歐洲的重要經貿夥伴ー我們不想與其脫鈎。但中國想怎麼做?蕭爾茨提到中國的「雙循環」經濟戰略,認為這是一種加強國內市場、減少對其他國家依賴的做法;習近平也曾說要運用中國科技「加強國際供應鏈更仰賴中國」。蕭爾茨說,德國認真對待習近平的聲明,因此也會減少單方面的依賴、聰明地實現多樣化,但這麼做必須謹慎、務實。
蕭爾茨強調,德中大量貿易所涉及的產品其實不缺替代供應商,也不存在壟斷風險。但是對重要原材料、某些稀土或某些尖端技術產生高風險依賴之處,德國企業則將其供應鏈置於更廣泛的基礎之上。至於中國在德國的投資,我們也根據相關業務是否造成(或加劇)高風險的依賴來區別對待。蕭爾茨還說,這也是這是聯邦政府用來衡量中國遠洋運輸公司(Cosco)收購漢堡港碼頭少數的股權標準。德國對中方的投資規定了明確條件,漢堡港的碼頭現在仍完全由漢堡市和德國的港口運營商所控制。
蕭爾茨強調,歐盟與德國的立場是分散投資、強化自己的韌性,而不是保護主義和退回到我們自己的市場。對於中國在德國的投資,蕭爾茨同樣根據項業務是否造成(或加劇)高風險的依賴來區別對待,包括中國遠洋運輸公司(Cosco)入資漢堡港碼頭案,也是用相同的方式進行管制。包括市場准入、管制許可、知識產權保護、法律確定性、以及平等對待國民,德國還是堅持平等互惠,
第四、習近平今年稍早曾在達沃斯表示:「世界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蕭爾茨認為這代表存在持久的矛盾是被允許的,這也意味著相互討論時無需迴避難題——包括尊重公民和政治自由、以及少數民族(比方說新疆)的權利。
蕭爾茨也提到台灣問題。他說台灣周邊的緊張局勢令人擔憂,不過德國就像美國以及其他許多國家一樣,都同意「一個中國」政策。然而「一中」政策也包括「任何對現狀的改變都必須通過和平手段和彼此協議來實現」。蕭爾茨強調德國支持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和平解決衝突、保護人權和少數民族權利、以及確保自由和公平的世界貿易。
第五、蕭爾茨強調他前往北京的身份是德國聯邦總理,同時也是一名歐洲人。如果說他並不代表歐洲所有人,這顯然是不對的——因為德國的對華政策唯有放在歐洲的對華政策框架之中,才有可能成功。因此在這次訪問北京之前,蕭爾茨也跟包括法國總統馬克宏在內的歐洲夥伴、以及德國的跨大西洋夥伴保持密切聯繫。
蕭爾茨說,歐盟精確地將中國描述為合作夥伴、競爭對象和體制對手這三重角色——儘管競爭與對手的元素近年肯定有所增加,「我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接受競爭、也認真對待這種體制性競爭的後果,並在我們的決策中考慮到這些後果。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探討哪些領域的合作符合我們的共同利益。這個世界終究需要中國,比方說共同對抗新冠病毒」。
此外,在面對全球糧食危機、支持高負債國家以及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中國也能發揮關鍵作用。蕭爾茨說:「很高興看到中國為了發展可再生能源,制定具有雄心的目標,我呼籲中國跟我們一起在保護氣候方面承擔更多責任。」他強調德國與中國在「對氣候友善」(climate-friendly)的科技方面也處於競爭關係,這種競爭包括生產最有效率的產品、提出最聰明的想法、以及如何最成功地實施計劃。這需要中國市場對德國的氣候友善技術保持開放,如果沒有競爭,也就沒有創新,對防止氣候變遷來說,這將使所有人都成為輸家。
蕭爾茨最後強調,德國將尋求符合德國與中國共同利益的合作,但同時也不會忽視爭議,因為這是德中坦誠交流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