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美中關係等問題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通話。王毅向布林肯說,美方如果真想了解中國,就請認真研讀中共20大習近平的政治報告。二十大政治報告洋洋灑灑一萬六千餘字,面面俱到,布林肯日理萬機未必有時間能夠讀完,不如花一個晚上,找個真正的中共專家一起好好研讀毛澤東的《矛盾論》,才能理解中共的歷史觀與世界觀,以及未來的發展目標與策略。
有媒體指出二十大報告多處出現安全與鬥爭字眼,突出了危機意識與鬥爭精神。新的領導班子組成也重視鬥爭經驗,勝於經濟專業,而有「戰鬥內閣」的稱呼。由於報告中「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外界甚至認為中共已有武統台灣的時間表,並不無提前的可能。報告中強調「共同富裕」,外界也有質疑中共會停止改革開放走回計劃經濟老路。
近年來習近平在多次講話中強調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西方媒體多認為北京變了,不再韜光養晦而改採戰狼外交。可是如果從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特別是毛澤東思想的觀點去理解:矛盾無所不在,鬥爭只是解決矛盾的形式之一。所以當主要矛盾產生全面性的變化,大到無法忽視或擱置,鬥爭就成為最重要的解決矛盾的形式。所以改變的不是中共,而是世界,或是說中共認知的主要矛盾變了。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史觀,簡單來說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發展,而正統馬克思主義強調生產力的作用,毛澤東在他的《矛盾論》中則側重生產關係。就像其他新馬克斯主義者一樣,毛澤東發現生產關係的複雜性,文化、思想、組織形式都會對生產關係的形成與維繫產生影響。但是過度強調生產關係忽視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規律,就走入另一個極端,這就造成毛澤東晚年的一連串錯誤。
鄧小平上台後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要透過生產關係的多元化解放生產力,於是奠定今日中國大陸經濟的成就。中共十九大報告還提到要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說法在二十大報告中未再出現,而是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不意味著中國生產力的問題已經解決,而是要更全面性的處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問題。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與內部貧富分化,中國與世界的生產關係矛盾以及中國內部的生產關係矛盾都在激化中,也對中國的生產力構成的阻礙,這時鬥爭就成為主要的解決矛盾的形式了。
毛澤東認為矛盾無所不在,但在諸多矛盾中有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主要矛盾,所以只要解決主要矛盾,許多次要矛盾就會自然迎刃而解。他認為矛盾中存在同一性與鬥爭性兩種基本屬性,也就是相生相剋試圖轉化對方的過程。毛澤東又說:「對抗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鬥爭的一切形式」,依據矛盾的性質與程度又可分為對抗性矛盾與非對抗性矛盾,是可以差別對待的。簡單來說,就像〈我的祖國〉歌詞:「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
所以鬥爭不等同於戰爭。所謂敢於鬥爭就是不迴避矛盾,找出矛盾中的主次關係,集中力量面對無法轉化的主要矛盾,積極對抗,不畏縮,不動搖。如果台灣也讀懂了毛澤東的矛盾論,就不必對號入座,杞人憂天了。
最後,不要忘了中共是信仰社會主義的列寧式政黨,其政治理念與統治方式仍有其一貫性。基本上仍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去理解世界,以一黨專政統治國家。國家在經濟領域本就扮演積極介入分配的角色,但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沒有經濟角色的,只是介入程度的不同。政府在中國經濟發展的角色一直都很重要,從去年年底開始,中共根據國際情勢變化、社會貧富分化以及產業結構方向,提出共同富裕,整頓網路,希望脫需入實強化製造能力,希望脫貧均富,減少社會矛盾。這些都不是二十大上才提出的,有其一貫的脈絡。從「三朝國師」王滬寧的留任也可以看出中共理論的延續性,並不是習近平權力集中,要走毛澤東路線,就會反對改革開放,這就過於簡化看待中共的發展理論。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兩隻腳,用兩隻腳走路,缺一不可。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