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柔專文:當女體遇上媒體

2015-04-12 22:20

? 人氣

首先,三一八反服貿運動的時候,我在《風傳媒》擔任政治線、社運線記者,那一陣子幾乎都待在立法院採訪三一八的新聞,換言之,我是記者,不是參加者;同一時期,劉美妤在美國紐約擔任記者,直到6月中才回台灣,先不管是不是記者了,她根本不可能參加三一八運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而這些問題,《蘋果日報》記者林志青昨晚明明都問過:「太陽花學運的時候,你是在《風傳媒》當記者嗎?」我答「對」。後來他又問,我還有沒有參加別的社會運動?我愣了一下,反問「你說採訪還是參加?」他說「參加」,我便回答,「我如果是採訪,就不是參加啊,當我是記者的時候,我就沒有參加社會運動。」他說,了解了,隨即結束對話。

林志青昨晚也透過臉書訊息詢問劉美妤,「您先前有參與太陽花學運嗎?因為許多照片看得出來有參加」,劉說「沒有。哪張照片?我當時根本不在台灣。」後來她又補充:「我的經歷在網路上應該蠻好找的,我當時在紐約工作,但可不可以不要再提太陽花了,很膩」,這時林卻表示「要找5人共通點有點牽強,但這是能串起5人的共通點。」

解放乳頭
解放乳頭行動,碰到台灣媒體卻禮扭曲了。(王立柔攝)

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林記者需要查一下字典,翻翻「共通」二字的定義。而儘管鏡子、林郁璇、宋晉儀確實參加過太陽花運動,但太陽花運動發生後,只要是參加過、聲援過的人,從此以後做的任何事情都要扯回太陽花?這是媒體單方面的炒作、消費,並非受訪者自加冠冕,何況其餘3人之中,鏡子並沒有被問到這個問題,宋晉儀則是根本沒受訪,僅林郁璇回答「有參加」,但她當時也想不到對方的問話意圖。

至於報導中詮釋錯誤的部分,舉例來說,記者詢問我現場音樂、零食等等細節,後來談到拍攝計畫時我又表示,我想拍攝的是整個「過程」,因此我從大家脫衣服的時候就開始拍;記者詢問脫衣服時會尷尬嗎?我想了一下表示,也不算尷尬,應該是不習慣,長大以後很少有機會一群女生在一起脫到半裸吧。

「現場背景」與「(其實並沒有的)尷尬」是兩件沒有因果關係的事情,報導卻把它們串在一起,寫成「為舒緩坦誠相見的尷尬氣氛,有人準備紅酒、餅乾,現場還有輕音樂與蠟燭」,我不曉得是記者與人對話的能力有問題,還是編輯的改稿智商太低?如果都不是,那我很好奇,硬要描繪成某種「一群女生怯生生脫衣服」的想像,到底是要滿足誰的想像?若只是要滿足大眾觀念的框架,不在乎實際狀況是什麼、參與者想法是什麼,又何必採訪我們?

當我過去還是記者的時候,並不認為自己很優秀,如今受訪過一次,才知道自己至少不算太差,因為我還聽得懂人話,尤其,當女體遇上媒體時。

解放乳頭
自然舒適面對自己的身體,不應受到媒體特異視角的扭曲。(王立柔攝)

*作者為獨立記者

(本文原連結已被臉書封鎖,臉書分享可用此網址:http://www.storm.mg/article/46168-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