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馬來西亞變天後 多黨制是未來出路

2018-07-13 19:10

? 人氣

民眾怕改變,巫統三十九年不倒

「華人海嘯」錯覺引發五一三族群暴亂,成為巫統改造政治體系並維持霸權關鍵。暴亂後,政府頒布近兩年的緊急狀態,暫停文官統治;而巫統少壯派也發動黨內政變,逼溫和的開國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下台,由副手敦拉薩(前首相納吉的父親)取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636期黃進發製表)
馬來西亞選後至今政治版圖變化

敦拉薩為回應不滿的馬來民意,在四六年問題上往「否」的方向移動,一方面通過「新經濟政策」(NEP)擴大馬來人/土著的特權,另一方面以國文政策、國家文化政策,強化國家的「馬來人特質」。在政治上最重要措施則把聯盟改造成國陣,以收編在野黨,包括伊斯蘭黨,把馬來西亞變成有實無名的一黨制國家。

然而,最終伊斯蘭黨退出國陣,並在六一年開始以穆斯林民族主義對抗巫統的馬來民族主義,認為保留世俗憲法與英國普通法體系並非真正獨立,主張建立伊斯蘭國,至少要落實「固定刑罰」(Hudud)。

在「一黨制」 下,國陣外的在野黨受到打壓,無法與它公平競爭,國陣內盟黨間沒有明爭的管道,因而容易誘發暗鬥。其中關鍵正是「單一席次簡單多數制」(FPTP/SMP)與永久性聯盟本質上的錯配。 一方面,選區一旦分配給盟黨,就幾乎變成它們私產;另一方面,由於各成員黨只能在有限選區上陣,候選人由中央調派,因而常發生黨中央空降親信、派系爭奪安全區等問題。選區不能保證由最強盟黨、候選人出線,最終導致國陣與選民脫節,而有五○九之大敗。

巫統政權能夠在六九年後維持三十九年不倒,是依賴馬來人與非馬來人對改變現狀的恐懼。馬來人害怕變天後會失去政治主導權和經濟特權,非馬來人則害怕變天會迎來第二次五一三暴亂。其間在野黨曾兩次組成統一陣線,在九○年、九九年挑戰馬哈迪領導的巫統都告失敗,原因在於只要馬來人、非馬來人其中一方有足夠的人怕換或怕亂就足夠。

措手不及,納吉沒做敗選準備

九九大選年,馬哈迪迫害安華激怒了過半馬來人,使他們放下了怕換的心理;華人卻因為九八年印尼發生排華暴亂而更怕亂。二○○八年海嘯會發生,正是前一屆大選時,國陣贏獲九一%國會多數,穩如泰山,因而讓馬來人不怕換、非馬來人也不怕亂。

○八年後沒有發生暴亂,讓非馬來人/華人不再因為恐懼而將部分選票留給國陣。然而,華人不怕亂加劇了一些馬來人怕換的恐懼,因而一三年時有馬來選票回流國陣。一八年,因為消費稅(GST)使馬來選民憤怒,而在野黨聯盟提名馬哈迪任相,則解除了馬來人對大權旁落的危機,讓馬來海嘯重來成為可能。

○四年,國陣在新首相阿都拉領軍下取得六四%選票、九一%席次。然而,這也讓執政聯盟要員認定政權屹立不倒,為了在內部脫穎而出而走偏鋒。與此同時,馬哈迪為主的馬來鷹派也大力攻擊阿都拉軟弱。結果,○七年下半年三場由律師公會、乾淨與公平選舉聯盟(Bersih)和興都教徒權益行動陣線(Hindraf)發起的示威,對政府的民望造成摧枯拉朽的破壞,為翌年三月的政治海嘯奠下基礎。

一八年是在野黨聯盟第四次以「兩線制」為訴求,召喚選民換政府,期待能有兩個大黨交替執政,趨中競爭,避免一黨獨大的專制和腐敗。

一八年大選,納吉之所以完全沒有敗選的準備,根本原因是他成功以支持伊斯蘭黨在吉蘭丹州實施一部分Hudud刑罰為餌,使○八年選後成立的在野人民聯盟(民聯,PR)在一五年瓦解,並寄望伊斯蘭黨夾攻其他在野黨所重組的「希望聯盟」(希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