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國台辦一巴掌 台灣不能成為亞投行創始國的影響

2015-04-13 12:55

? 人氣

台灣確定無法成為亞投行創始會員國,實質影響未必是加入權益的影響,而是國內的反對爭吵更盛。圖為反亞投行團體於總統府前抗議(資料照片,楊子磊攝).jpg

台灣確定無法成為亞投行創始會員國,實質影響未必是加入權益的影響,而是國內的反對爭吵更盛。圖為反亞投行團體於總統府前抗議(資料照片,楊子磊攝).jpg

當台灣對申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一事,內部仍在爭吵不休時,對岸國台辦今日確認台灣無法成為創始會員國,只能成為普通會員。這個結果,其實並不意外,但卻可能在國內的紛擾中再澆上一桶油。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雖然台灣與英、德、法、韓等多國一樣,搶在3月底亞投行的創始會員國申請截止前,趕緊搶進申請,希望能搶到創始會員的身份。但實際上,當初就該知道可能性不大,因為創始會員國是由主權國家組成,香港在去年10月就提出申請,至今仍不能、未來也不可能成為創始會員國。中國怎麼可能在亞投行中,「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家?

對台灣而言,如果無法取得創始會員國身份,最後只以普通會員身份加入,到底有多大的差別與實質損失?可能有影響,但更大的可能是毫無影響─除了少了創始會員國身份,讓一些人覺得「很不爽」以外。

亞投行在去年成立後,訂定了初步的規章,但更細部完整的章程、運作規範─也就是未來亞投行的「遊戲規則」,要由創始會員國一起訂定,依照其進程,會在6月左右完成。台灣沒有創始會員身份,就無法參與遊戲規則的訂定。3月下旬起,各國搶著申請加入,為的就是要取得創始會員身份,參與遊戲規則訂定。

如果英、法、德等歐洲先進國家,甚至韓國都未加入成為創始會員時,遊戲規則的訂定大概就看中國唱獨角戲;但這些國家加入後,未來就是看這些大國的角力,一般外界預期其遊戲規則的訂定會更符合國際規範,因此大概也不可能訂出「獨傷台灣」的規則。

台灣如能成為創始會員,取得發言權,確實是好事,但恐怕也不會有大多實質影響與好處,因為戲台上,台灣難扮演個要角。從這個觀點看,台灣有無創始會員身份,實質影響恐怕已是微乎其微。

不能成為創始會員,就當普通會員吧。雖然亞投行細部章程尚未出爐,但依照一般國際投資銀行的運作,普通會員的權益是「該有的都有」─有投票權、可參與貸款與貨品、工程標案。

在創始會員訂完遊戲規則後,未來真正影響最大者,反而是投票權,而投票權不是「一國一票」。就像是一般公司的投票權一樣,出錢越多、股權占比越高者,聲音越大、擁有的投票權越高。所以,真正影響未來台灣能在亞投行中擁有多少發言權與影響力的因素,是台灣投資金額高低。

亞投行資本額訂為1000億美元,亞洲國家出資750億、其它國家250億,出資比例原則上以各國經濟體規模按比例計,初期募集500億美元;如以最終的千億資本額計,一般估計中國出資近400億美元,韓國則希望能占到5%股權(50億美元,約1550億台幣)。

中國的經濟規模10兆美元,台灣約5000多億美元,等比例計算,台灣該出資20多億美元,約600多億台幣。雖然這筆錢不是一次拿出來,而是分次、分階段繳納,但台灣政府財政困窘,加之內部對此議題的爭議,最後能投資多少,仍在未知之數。但出資多寡、股權占比高低,確實是影響著投票權、也牽動發言權與影響力大小。

再退一步看,萬一台灣真無法出資太多,但加入亞投行,至少是取得參與商機的門票。亞投行成立目的在協助亞洲開發中國家基礎建設融資,加入後台灣就容易取得各國未來對基礎建設的需求清單,提早作準備。在融資階段,亞投行給予的融資未必是全額,而是以聯貸方式,尋求其它民間金融機構的參與,苦於資金無去處的台灣金融機構,是有可能參與藉此去化資金。融資之後伴隨而來的則是商品與貨物的採購、工程的建造施工和諮詢顧問的聘用等,台灣企業即可參與。

台灣確定無法成為亞投行創始會員,真正實質的影響恐怕不是台灣參與亞投行的優劣利弊,而是在國內再添紛擾爭執;如果因想成為創始會員被拒而不再參加,損失傷害恐更大。對加入亞投行問題,務實思考台灣未來經濟與參與國際組織的利弊,應該比執著是否為創始會員、名義等「務虛」思維更重要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