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趙心屏專文:曠野荒涼之地的市場經濟

2022-11-25 05:50

? 人氣

埃爾貢山區有著原始大自然的美景 卻深藏許多赤貧農戶。(胡哲生提供)

埃爾貢山區有著原始大自然的美景 卻深藏許多赤貧農戶。(胡哲生提供)

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Kampala)以東約二十一公里,一個名為穆科諾(Mukono)的區域,研究了一輩子企業管理和社會企業的輔大教授胡哲生,遇見了位陌生的當地年輕人,年輕人問:「你們台灣人很會賺錢,能不能教我們賺錢?」正沉浸於四周農田自然景致的胡哲生,感覺腦袋好像被轟了一下,反問年輕人:「你有什麼?」他說:「我有咖啡」。胡哲生立刻想到咖啡豆是烏干達第四大農產品,於是進一步問:「你知道咖啡是什麼嗎?」年輕人說不知道,因為所處的地區太偏遠,從來沒有人向他們收購。既然無人收購,為什麼還種呢?年輕人回答:「因為聽說外國人『吃』咖啡」,年輕人向他展示了一把黑呼呼的咖啡豆,說都是把咖啡曬乾了直接吃,胡哲生當場吃了一顆,硬到牙齒都快掉了,這段巧遇,展開了胡哲生與烏干達咖啡的緣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住在穆科諾的年輕人向胡哲生展示了手上的咖啡豆 問能否教他怎麼賺錢?(胡哲生提供)
住在穆科諾的年輕人向胡哲生展示了手上的咖啡豆 問能否教他怎麼賺錢?(胡哲生提供)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胡哲生(約45分鐘)

下載好好聽FM app  IOS Android

台灣企管教授在貧窮非洲偏鄉看見的機會

2017年,兩個在烏干達從事援助婦女工作的台灣年輕人來拜訪胡哲生,請教如何不靠物資救濟,而用能自立的方式,讓烏干達民眾擁有謀生能力,他們就是後來創辦非營利組織「愛女孩國際關懷協會」的年輕人,這使得胡哲生從那時起,幾乎每年都造訪烏干達,至今已去了至少五次,每一次都深入當地偏遠鄉間進行田調,協助改善居民的生活,而且樂此不疲。今年暑假才在烏干達停留近兩個月返台,12月又要再去一趟,「去幾次其實不是重點,而是每次回來以後又想再去的那種『強烈度』吸引人…。」

人說「百廢待興」,但烏干達卻是「百無」,什麼也沒有,根本無可廢,以一般民眾家裡的廚房設備來說,就是三顆石頭搭起來在中間生火燒飯,發出的濃煙會熏死人,「他們的壽命很短,通常49、50歲左右,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可能有肺病」。人們身上、腳下穿的都沒有錢買,食物方面,靠「採集農業」早上摘幾根玉米用火烤了吃,晚上則把樹上的香蕉切幾根下來,水煮軟了加點鹽巴當晚餐。「人們這樣活著,根本不會想到要交易,因為我不會吃你家玉米,你也不會吃我家的香蕉,不愁吃,可是沒有錢」。這樣的地方可以做社會企業嗎?胡哲生說:「當然可以!企業強調市場,因為百無,所以什麼都需要,就看我們有沒有本事,創造一個產品。」

香蕉是烏干達家庭日常的食物。(胡哲生提供)
香蕉是烏干達家庭日常的食物。(胡哲生提供)

教了幾十年企管,胡哲生接觸、參與過許多國際組織,更鑽研企管理論,他以社會企業中的「社區經濟發展」概念,認為可以社區的在地資源和能力條件讓民眾學會自立,而不是只給救濟物資。「以在地人生活的條件,讓他一輩子能活出自己的自由」。當地不容許擁有主流社會的科技設備,就以當地既有資源,和人們本身的學習度,打造一個新的系統,讓生活層次可以提升,甚至在這個層次發展分工下有所產出與交易,從中獲取利得而豐衣足食,慢慢走向工業社會中的專業分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