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秦觀點:美中臺結婚三角已成「結構僵局」

2022-11-29 07:00

? 人氣

圖為台灣APEC領袖代表、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左起)出席APEC經濟領袖歡迎晚宴,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比鄰而坐,兩人密切交談。(台灣代表團提供)

圖為台灣APEC領袖代表、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左起)出席APEC經濟領袖歡迎晚宴,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比鄰而坐,兩人密切交談。(台灣代表團提供)

用戰略三角理論評估美中臺三角已經有諸多研究可循。傳統戰略三角認知三邊關係最終會走向共好的「三邊家族」,但現在的美中臺看似維持結婚型三角,暫且看不出變動跡象;北京維持孤雛,也不見其試圖攀升角色地位,好似各自安於(或困於)現狀。這就有必要重新檢視戰略三角理論的不足與限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戰略三角建立在新現實主義框架下,並以三行為者理性自利、自主、政策選擇互相獨立等三條件為前提,用來檢視三國互動的理論(此外三國需關係密切,非隨意三國都能成為戰略三角)。引入賽局概念後會出現四種可能互動模式:三邊家族(ménage à trois)、羅曼蒂克(Romantic)、結婚(Marriage)與單位否決(Unit-veto)。再結合量化分析後,可得出角色效益排名:樞紐>朋友、夥伴>側翼、敵人>孤雛。

理性自利下,三行為者都追求角色效益極大化,但在不斷的三角關係變動後,基於關係較穩固,最終戰略三角預期會走向三邊家族的最終型態。這是上世紀90年代的結論。

然而這些互動模式都是化約後的產物,想觀三國互動的全貌就必須考量更多理論外的元素,這也是理論的限制所在。對此我們就有必要把三方權力的不對稱、非物質因素、國內政治、地緣狀況等難以量化的元素列入考慮。

理論上假定國家的單一理性,並不代表實際上國家必會依照理性路線行駛。尤其在民主國家當中的國內政治,有時受意識形態或國際環境變化作用,導致對外政策和選擇上有所受限或僅遵循特定路徑。諸如抗中保臺、臺美關係堅若磐石、民主自由價值觀同盟,這些關鍵詞大家肯定不陌生。如果再加上非物質因素的深化與加固,會使理性選擇被蒙蔽,限制、左右物質力量的有效應用。對於北京政權的反感、各種意義上對中國的厭惡,讓年輕一代臺灣人不可避免走上與對岸敵對的方向。

拜登與習近平於G20峰會期間,在峇里島舉行難得的「拜習會」。(美聯社)
拜登與習近平於G20峰會期間,在峇里島舉行難得的「拜習會」。(美聯社)

權力不對等的麻煩,在於我們受限於其壓力被迫要分散大量注意在強權上,但在強權排序中往往有更重要政治議程要處理,小國更多時候必須被排序、忽略。我們過度關注美國的一舉一動,但美國還有伊朗、朝鮮、烏克蘭等問題要顧。最後從地緣出發,美國與中國大陸的優勢因地理距離出現發散與輻輳,臺灣「近中遠美」的地理位置呈現的是三角關係中中國大陸權力放大、美國受限的狀況,即使中國大陸綜合實力不如美國,但對於臺海的衝擊與影響有相抗衡,甚或超越之態,增加不可預測性。

以上諸多元素致使美中臺三角並未像戰略三角所預言走向三邊家族的共好結局,其形態雖為結婚三角,但不見任何一方基於角色效益最大化,而盡可能改變自身地位或與另兩方的關係。在結婚三角形態下,需要更多形容詞用在美中臺三角。對此筆者提出,美中臺內部三組雙邊關係已經陷入三個僵局,接連僵化了當前的結婚三角關係,我稱之為結婚三角的「結構僵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