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於2022年10月12日接受網路節目《新聞不芹菜》的專訪,主題是「22年後問李遠哲,臺灣向上提昇了嗎?」。在近2個鐘頭的時間裡,李先生刻意而小心地談到政治、能源、環境與教改等許多議題。在此我們特別關注他在節目進行到約3分之2時,利用8分多鐘,對教改問題的說法。
訪問人黃光芹詢問「怎麼看教改的成敗?」,李遠哲首先聲明當年的「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會)只是寫了個《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總諮議報告書),提供建議,不對教改負責。然後他在面對「你自己認為,教改的里程碑,哪些是可以稱道的?」的提問時,沒正面回答,只提到「鬆綁」、「質的提昇」這些話。然後,話鋒一轉,他說:「廣設高中大學根本不是我們提議。那一年民間教改團體提出口號『廣設高中大學』。他們講得也不錯啊!……他們是說政府要設幾個好的高中和好的大學,而不是大量的浮濫……。」
李遠哲的回答何以和大眾的印象明顯有異?我們有需要從客觀的資料檢覈——他說的到底對不對?本文僅就「廣設大學」這個議題,加以探究。
首先要指出,「廣設高中大學」的確是1994年黃武雄和人本教育基金會等數十個團體,發起「四一○教育改造」大遊行時提出的四大訴求的第二項。但黃教授在次年出版的《臺灣教育的重建》中,曾詳述「廣設高中大學」的意義和價值,更於同年7月26日「教改會」舉辦的「教改專題論壇」中,具體陳述「廣設高中大學的教育意涵」,並發表於《教改通訊10》中。《總諮議報告書》對於這一議題也提出了相關的意見。因此,「廣設高中大學」絕非只是「民間教改團體提出的『口號』」而已!」
其次我們要還原黃武雄關於「廣設大學」的說法。[1]他說:「教育手段無法消弭人類社會的階級差距,我們能做的只是提高階級流動率,放寬進入菁英階級的門戶,例如廣設高中大學,……。」「目前高達七成的國中畢業生在升學能力較弱的情況下,被迫轉入技職系統。」「如果增設15、6所縣市公民大學,及4、5所國立學術性大學,每所每年招收新生4000人,則總共可增加8萬新生名額,加上現有的5萬,年便可招收約15萬新生。以同年齡人口32萬人估算,臺灣國民進大學便有4成的機會。」「廣設大學的同時,亦完全開放民間設立大學。」
是以,民間教改團體所訴求的「廣設大學」,但注重滿足「量」的需要,並未提及「追求品質的好或不好」這一問題。李遠哲在專訪中說「他們是說政府要設幾個好的高中和好的大學,而不是大量的浮濫……。」顯然罔顧事實,有「美言」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