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在印尼舉行的G20元首峰會上,中美領導人進行了3個多小時的會談。據報導兩國重啟對話,雙方的溝通「坦誠、深入、建設性、戰略性」。會後,拜登強調美國不會尋求與中國發生新冷戰,不會拉攏盟友抗衡中國,也不會與中國發生衝突和脫鉤等。
兩週後,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在MIT發表演講,也強調美國不會與中國經濟脫鉤,中美貿易金額從50年前的470萬美元,指數增長到今天的7500億美元。如今中國是美國第三大出口市場,這些貿易支持了75萬美國人的就業。從中美貿易獲益的不僅是大企業,更包含2萬5千家中小企業,總計在去年對中國出口了330億美元的產品。但同時她也強調,美國必須採取更多措施來對抗中國,例如加強出口管制、投資審查和強化供應鏈彈性等等。
貌似兩國關係出現和緩跡象,然而中國畢竟是擁有數千年信史的文明,對「緩兵之計」、「口是心非」的戰術拖延不會毫無認知。例如,「白紙運動」中外力介入的斧鑿痕跡,美國各地奔波拉攏盟友向中國禁運高科技產品,又組織五眼聯盟、QUAD、AUKUS以及多國合作的軍事演習,在歐洲、中東、東南亞、日韓進行的「價值觀外交」,種種「項莊舞劍,意在何方」,各國心知肚明。
美國在四處進行合縱,希望各國一起「脫鉤」中國。然而只以對付他人卻無互利基礎的合縱,實在難以戰勝「合作互利」的連橫策略。三年全球疫情近尾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第一個外訪,就是在中亞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上合」從最初成立時的6個成員國,發展至今成為8個成員國、4個觀察員國、9個對話夥伴的21個成員國的區域組織,總面積3600萬平方公里,約為亞歐大陸總面積的65%;人口34億,約為世界總人口的43%。既有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也有製造業發達、市場廣大的國家。此外,中國也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創始國,包括東盟十國及日、韓、澳大利亞等國。再加上印度、巴西、南非、俄羅斯等「金磚五國」,以及「一帶一路」的貿易與基礎建設合作,各種連橫戰略都是為了爭取彼此更好的發展。反之,西方世界佔全球人口僅八分之一,就算聯合封鎖或制裁中國,成效恐怕也令人成疑?
過去四十年的全球化分工,成功創造了效率極高、十分複雜的生產供應鏈。也不過就在幾年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還是這個精密分工體系的超級粉絲,然而最近他今非昨是,在11月初的專欄文章中認為,「中國出走」(Chexit)將是2022年歷史發展新形勢的關鍵詞。因為中國結束過去40年與西方經濟的穩定融合,而在今日卻因走錯道路而失去了美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