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佛里曼文中說的一些中國「失去美國」的所謂趨勢,早在他寫《世界是平的》等書時就一直存在。如果當時都照樣可以全球化,而今日卻成了「脫鉤」的理由,那只能說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如果那些政府過度介入經濟的例子可以成為「除了中國,哪裡都行」(ABC;Anywhere But China)的理由,那麼一樣政府介入程度高的新加坡、越南,甚至歐洲國家(空中巴士、核能、綠能),以及最近立法大量介入電動車以及半導體晶片補貼的美國,都要被排除在企業投資的國度之外了。
其實佛里曼沒說到美國「脫鉤」的核心因素,還是墜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的霸權心態。然而,正如美國總統拜登與商務部長雷蒙多所言,廣泛的全面脫鉤確實不可行,因為一旦全球分工中斷,恐怕陷入比1930年代大蕭條更可怕的經濟寒冬。由於供應鏈打掉重建,相當於上下游及銀行商業信貸資訊都得重來,大規模的失業、轉業訓練、再次就業過程漫長,生產力大幅降低、經濟復甦會變得遙遙無期。
既然有互利需求的不能脫鉤,那麼有競爭優勢的才脫鉤,豈不妙哉?美國晶片法案的心態似乎就是如此。然而,晶片畢竟只是中間財,必須靠廣大最終消費財的終端需求,才有生產的價值。只靠西方世界全球八分之一人口的市場,能支撐股價估值所看重的高增長潛力嗎?一旦市場需求中斷,晶圓代工的高毛利還能維持嗎?美國大型企業原來獲利最大的來源是品牌、通路,如今想投入耗水耗能的晶片生產領域,走賣肝的辛苦製造環節,真的符合經濟學開山鼻祖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李嘉圖(David Ricardo)所說的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法則嗎?
全面脫鉤勢必兩敗俱傷,但即使只在半導體領域脫鉤,也未必能符合美國利益,未必能維持美國領先地位。畢竟在航天太空、衛星定位、高鐵等領尖端科技領域,中國大陸已經證明,擁有最廣泛製造業產業光譜的經濟體,即使在某個科技領域被封鎖之後,只會更猛烈更迅速地加大投資研發,反而帶來持續進步的科研成果與經濟繁榮的果實。
未來可能的發展會不會與佛里曼觀點剛好相反?心裡熱衷脫鉤,但卻言不由衷的美國,在如此多的立法補貼國內產業,打壓國際競爭的2022年,成了後世歷史學者分析「美國出走」(USexit)的關鍵一年?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