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當活不下去成為事實,抗爭就是義務:《研之有物》選摘(1)

2018-08-01 05:10

? 人氣

「噍吧哖事件」被日本殖民政府界定為「土匪事件」,後又被國民政府形塑成「抗日革命英雄」神話,但究竟這群農民起而反抗的原因是甚麼?(取自維基)

「噍吧哖事件」被日本殖民政府界定為「土匪事件」,後又被國民政府形塑成「抗日革命英雄」神話,但究竟這群農民起而反抗的原因是甚麼?(取自維基)

「噍吧哖事件」的各種真相

「歷史的真相,不會只有一個。」這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康豹特聘研究員的信念。以「噍吧哖事件」為例,其中有日本警察的真相、武裝農民的真相,還會有受難婦孺的真相。康豹在研究過程中,透過整合比對戶籍資料與判刑檔案、親身訪問當地遺族,還原噍吧哖事件,試圖讓現代人了解當時農民的抗爭經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究竟農民為何武裝抗爭?

 1915年發生的噍吧哖事件,先被日本殖民政府界定為「土匪事件」,後來又被國民政府形塑成「抗日革命英雄」神話。然而,康豹認為先前很少人真正去了解這些農民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而敢跟一個現代殖民政權對抗。因此,這裡我們所要探討的是「經驗」:不同人在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經過,為什麼他們加入抗爭?遇到哪些困難,又是如何試圖解決的? 

還原事件:戶籍資料、判刑檔案、田野訪問

 康豹團隊蒐集了兩種資料進行比對分析,第一個是《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檔》中的「被判刑者資料檔」,包含參與起事者的個人資料、加入的時間、被起訴判決的情況;第二個是「事件發生村庄的戶籍資料」,包含臺南縣沙仔田、芒仔芒、竹圍、崗仔林、內庄仔庄、南庄、中坑、北寮、竹頭崎、菁莆寮等。

先前省政府訪問噍吧哖事件受難者,被訪問的對象都是男人,康豹省思這是典型的大男人主義歷史。因此,2001年在研究助理的協助下,團隊訪問了5位曾經目睹噍吧哖事件的老阿嬤——當時她們都在躲避子彈,眼睜睜看著親人被殺害或抓走——從老阿嬤口述的歷史中,了解武裝抗爭失敗後的衝擊。

導火線:土地被徵收、颱風災害

清代時,臺灣中南部約有數千間「糖廍」,由百姓自己當糖廍的小老闆,磨甘蔗、把糖榨出來賣。但是日治時期這些私人糖廍被迫關閉,所有甘蔗只能賣給日本人的糖廠,而糖廠只會開一個價收購。此外,以前的人民可以自由上山開採樟腦、苧麻,但日治時期的林地幾乎變成了國有地,要獲得日本人許可才能開採。

屋漏偏逢連夜雨,農民經濟已然受損的情況下,1913、1914年臺灣又發生了兩次嚴重的颱風災情,甘蔗被破壞,用來果腹的米也價格飆漲。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這不是當時所有臺灣農民都要面對的難題嗎?為何特別是噍吧哖這些農民起來抗爭?

第一,臺南山區一帶在清代時期沒有被政府管到,相傳若有官員來到玉井,當地耆老會拿紅包請他調頭,暗示對方若再走下去,出什麼事概不負責。第二,當地民情相當剽悍、不服來辯,擅長宋江陣和武術,也不排除用械鬥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在存亡危機之時,農民受到余清芳的救世信仰鼓吹,並且宣布武裝抗爭成功之後,參加抗爭者可以免除賦稅,還能做官。簡直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快溺斃時,有人丟給你一個救生圈,說:「留下來,或跟我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