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哲學思考,找出社會對立的原因
為何不同立場的支持者,總深信自己才是正義的一方?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洪子偉,探討社會心理學家海特(Jonathan Haidt)的認知模型,結合自身經驗與論點,試圖找出化解社會衝突的解方。
解決社會對立,沒有特效藥
從柏拉圖的《理想國》開始,幾千年來,人類都在尋找一個烏托邦的典範。後來,人們開始轉而思考「人類的本質」以及「人們是怎麼思考的」,探討人類的推理及理性思考實際上如何運作。了解運作的機制後,才能在機制的現實限制下,思考理想社會的典型。
多元價值是民主社會的寶貴資產,適度的對立與競爭也有助於進步。然而,當社會衝突加劇,卻可能危及民主國家的運作效率與互信基礎。國內鬧得沸沸揚揚的死刑與同婚議題,就是雙方立論的前提預設不同,結論自然南轅北轍。按照海特的認知模型,在這樣的情況下,雙方是很難達到共識的,因為當人們面臨道德判斷時,「直覺」往往先於「理性」。
有別於海特的論點,另一位學者格林(Joshua Greene)則是提出「雙重程序模型」。格林認為,人們在面臨抉擇時,會在直覺與理性兩種模式中切換。
目前學界對於人類如何思考、做決策尚無共識,因為大家研究得愈多,愈是發現知道得太少。要進一步找出化解社會對立的解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有一點值得樂觀的是,從啟蒙時代的歸納、演繹法,邏輯形式化(數學化)、語言分析,到現在甚至能透過磁振造影,記錄大腦對特定議題的反應,哲學問題的研究,不管是在方法論還是研究工具上,都已有很大的進步。
研究海特的認知模型,探討社會對立原因
海特提出的「社群直覺模式」表示,直覺會在事件發生時先行產生,理性推理往往是在直覺判斷後,才接著出現,以藉由推理來說服別人。不過,隨著持續的討論,別人提出的理由,有時也會改變自己的直覺和判斷。(圖1)
洪子偉在他所發表的論文〈化解社會對立?海特的認知模型及其批判〉中,剖析海特的認知模型,並提出論點補充。他認為,海特雖然矯正了過去啟蒙時代高舉的「理性至上」想法,卻過度強調「直覺」的重要性,有些矯枉過正。
奠基於海特的模型,洪子偉提出下面三點補充,盼拋磚引玉,與大家一同思考如何化解社會衝突:
一、製造「個人直覺衝突」
相較於海特建議「緩和」直覺判斷的環境,製造直覺的「衝突」更可使大腦啟動推理程序,來尋找其他線索,以供判斷。
若直覺無法產生立即的判斷,則可讓理性介入,以衡量更好的方案。以哈普林(Eran Halperin)研究以巴衝突的容忍實驗為例,當人們突然聽到敵對陣營的人自我批判,說出有違直覺的反省言論時,會逐漸理解到對方不是只有單一價值,而比較願意聆聽對方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