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翻開瘴病史書,陪蘇東坡一起吃檳榔:《研之有物》書摘選摘(4)

2018-08-04 05:10

? 人氣

嶺南一帶充滿瘴癘之氣,許多貶謫到此的文人皆曾描寫此一現象,而宋代詞家蘇東坡來到此地便入境隨俗,同當地人吃起可以解瘴病的檳榔,還曾寫詩歌詠道:「可療飢懷香自吐,能消瘴癘暖如薰」。(取自網路)

嶺南一帶充滿瘴癘之氣,許多貶謫到此的文人皆曾描寫此一現象,而宋代詞家蘇東坡來到此地便入境隨俗,同當地人吃起可以解瘴病的檳榔,還曾寫詩歌詠道:「可療飢懷香自吐,能消瘴癘暖如薰」。(取自網路)

從瘴病觀看宋代醫療史

隱含在醫療行為和論述背後的權力關係、知識流動,都是醫療史關注的焦點。「微觀」的醫療,關注個體的健康與疾病;醫療史的研究,則是從「宏觀」角度切入,把醫療行為放在更大的社會結構、文化脈絡、歷史縱深之下,以進行動態的觀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陳韻如助研究員,研究宋朝人如何討論「瘴病」這回事,帶領我們從醫療面去認識一個時代,並藉生老病死的議題,靠近千百年前的古人。

 宋代的「瘴病醫學研討會」

對於「瘴」這個字,現代人應該是很陌生的,因為我們大概不會聽到醫生說「你得了瘴病」。但對於古人來說,這是人人聞之色變的疾患。

其實,瘴病不是一種單一疾病。在傳統醫學的觀念裡,瘴病泛指在濕熱地區發生的種種症狀,例如感覺忽冷忽熱、失語等。在南宋筆記《嶺外代答》中,便記有:「南人凡病,皆謂之瘴。」

相對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嶺南地區被視為開化較晚的蠻荒地帶,山林間除了毒蛇猛獸、蚊蚋蟲虺,還有可怕的「瘴癘之氣」,也就是濕熱天候蒸熏出來的有毒氣體。北方人若一個水土不服沾染上,可就得了瘴病。而瘴病可能會讓身體忽冷忽熱、嘔吐頭痛,嚴重者甚至可能死亡。

根據其他學者的研究,瘴病的某些症狀類似現代醫學中的「瘧疾」,也包括部分的感冒、中暑、高山症等。我們現在當然已經弄清楚瘧疾的病原是原蟲、病媒是蚊子,但在千百年前,古人主要把這些惡疾歸咎於南方濕熱的風土環境。

中國最早有明確年分的瘴氣記載,是在西元四十二年(東漢年間),此後的各朝各代便開始陸續有醫者進行研究,將「瘴」視為一種疾病或是致病因子,提出成因與治療方法,並記載在醫書中。

到了宋代,瘴病治療的討論風氣突然興盛了起來。許多文本雨後春筍般出現,除了各抒己見,甚至會彼此對話論辯,彷彿開起了「瘴病研討會」。

檳榔與瘴病的恩怨情仇

宋朝重心南移,許多士人或遭貶謫,或為遊歷觀光,而來到了嶺南這個瘴氣的故鄉。於是,「瘴病治療」不再只由醫者寫在醫書裡,士人也加入了論述的行列。他們把所見所聞以個人筆記或采風誌的形式記錄下來。例如大文豪蘇東坡,就因被貶官到儋州,而留下不少文字。

士人或墨客提到瘴氣,總猶如遇到妖魔鬼怪一般,例如杜甫曾言:「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幾乎帶有一種蠻荒恐怖的氣息。但蘇東坡即使來到他人眼中的蠻夷之地,仍然不改樂天的個性。當地人認為檳榔可以解瘴癘之氣,蘇東坡便入境隨俗、大吃特吃,吃到臉紅冒汗好像喝醉一樣,還特地寫詩歌詠檳榔:「可療飢懷香自吐,能消瘴癘暖如薰。」實在讓人難以將國文課本裡的唐宋八大家,和臺味十足的紅唇族聯想在一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