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貧窮也是醫療的狀況

2016-08-29 06:10

? 人氣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博士來台,暢談貧窮不該世襲。(陳明仁攝)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博士來台,暢談貧窮不該世襲。(陳明仁攝)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在台灣提出貧窮不該世襲的研討,台灣的貧窮狀況因為貧窮的定義很不一致,大部份是認為沒有辦法得到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有人用所得來做區分,台灣用低收入戶來做為貧窮的定義,發現只有1.5%但歐洲和美國貧窮的比率都是15%到20%,香港也是有13~14%,台灣真的貧窮比率比較低嗎?我想這是各自解讀的問題,從小兒科的觀點來看貧窮是一個對腦有毒性的壓力反應,因此要提早脫離貧窮才能減少貧窮的世襲,因此已發展的國家認為貧窮是一個醫療的狀況不是單純的社會問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貧窮的生活可能是一個永無止盡的循環,只有教育才能讓他們脫離貧窮,但是孩子生活在貧窮裡面,在學校還是不能夠表現的很好,因此貧窮就會世襲。

貧窮從小孩子兩歲就會開始影響一直繼續到高中,主要是因為低所得所以小孩子就不能夠接受好的教育刺激,也不能夠讀書給小孩子聽,他們還沒有準備好就去唸書也會讓學習從開始就是吊車尾,如果孩子的學業沒有很快的跟上,這個鴻溝會隨著年齡而愈來愈大,接著就變成中輟,當然就沒有辦法得到好的工作,當然就沒有高所得,當然就只有陷入貧窮的循環當中。

20160824-柯文哲市長出席「2016社會型企業東亞年會-高峰論壇」.與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博士暢談(陳明仁攝)
台北市長柯文哲市長出席「2016社會型企業東亞年會-高峰論壇」,與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博士暢談貧窮不該世襲。(陳明仁攝)

低收入戶的家庭大部份都是專制的教養或者是忽略孩童,專制式的教養就是命令孩子做什麼不告訴你為什麼,那些忽略兒童的父母也讓他們自己想辦法過生活,這兩種生活方式都沒辦法培養出健康的情緒和高自尊的孩子,只有感到被愛和教養的孩子才能成為高自尊和情緒穩定的大人,像貧窮中長大的孩子在學校和家庭都會表現外顯的壞行為,行為問題也會造成他們去找同樣行為問題的人當朋友,青少年的懷孕在低所得也是比較常見。

孩子特別依賴家庭的基本需求和社會支持和社會化和生活技能的發展,研究的顯示嬰兒的腦會隨著環境來適應,如果生活在一個有壓力和亂七八糟的地方,他的腦就會隨時警覺這個造成危險的狀況,就會造成分心,因此腦子就無法做一些高階認知的關鍵思考,這些是數學、閱讀和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因此有專家認為亂七八糟的家庭在產生注意力不集中和過動的疾病是有一些影響的。

貧窮也會造成身體容易生病,低所得也會造成低體重的新生兒出生,這很容易造成夭折,一歲以前致死率高於沒有貧窮的有60%,一般沒有足夠的食物就是在家裡沒有足夠的營養造成體格矮小,諷刺的是肥胖也是低所得家庭的孩子的問題,一般是因為沒有吃對食物,都是吃一些油炸高鈉高熱量的食物,所以造成很小就有身體不舒服,因此造成一些慢性的健康問題,就容易在大人產生貧血和氣喘,燒傷和受傷和住院的次數,這些都是因為長期暴露在貧窮造成的毒性壓力因此影響腦部的海馬尾和杏仁核,而造成對身體的衝擊,社會和認知這些更加乘在這些作用以致產生很多大人的慢性病。

生活的水平在台灣已經造成貧富的差距,貧窮線以下的孩子的腦部恐怕已經從小就受到影響,以致於在學習和情緒上面都有問題,兒科醫師的泰斗魏火曜教授曾經說在早期台灣的囡仔不需要什麼藥,欠的是奶粉就是營養不夠。也有一位南部的醫師看病人之後如果貧窮的也會請他在家裡吃完飯再回去,他也說營養是讓他脫離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醫生也要關心病人是否生活在貧窮之中,醫生在利用他們到門診的時候要來篩選社會的危險性,不過也要有技巧的來介入以免家屬覺得很錯愕和被羞辱。首先要先看哪些是跟貧窮比較有關的疾病,而且要了解他們的生活環境並要注意孩子的發展狀況,一旦發現孩童發展有緩慢要特別尋問家裡的收入、居家和教育還有讀寫能力的識能還有法律的問題、個人的安全,尤其視力、聽力、孩童的照顧教育才能夠挽救這些生活在貧窮的孩子,讓他們脫離貧窮。

*作者兒科醫師,曾任行政院衛生署防疫處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