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岸再禁台灣農漁產品!農委會日前證實台灣水產品遭到暫停輸入,影響產值超過60億元。農委會說不排除向WTO申訴,民代怒指對岸政治考量,業者感嘆「兩岸關係真的太差了」。但更精準的說法,對岸的禁台灣農漁產品進口,既是政治考量、又是「去政治化」。
這次對岸禁台灣水產品,台灣上百家水產品註冊未過遭到暫停輸入,只剩下一家合格通過,因此幾乎是全面封殺;再根據業界的說法,台灣水產品在大陸海總署總登記共有890個品項,近來又新增105筆品項被禁止,總共889項暫停進口到大陸,以比例而言高達99.9%,不僅是「屍橫遍野」、簡直是「全軍覆沒」了,南部農漁民、養殖業受創最深。
這個禁令馬上讓民眾想到不過數月前,對岸突然禁止台灣一百多家食品進口,雖然理由是非常堂而皇之的說:依中國大陸海關總署248號的企業登記規定,暫停未完成更新註冊的台灣產品進口,但所有人都認為,這是針對美國國會議長裴洛西訪台的報復行動。而更早點,則是因「檢出孔雀石綠、結晶紫等禁用藥物」而暫停台灣石斑魚進口,當然,還有許多更早、更早,還有鳳梨、釋迦再到蓮霧…….等被對岸禁止進口。
我們可以非常容易的把對岸這些行為,歸因於政治考量,藉著禁止台灣農漁`產品進口,行經濟貿易報復來「懲罰」台灣。事實也是如此,從2016年蔡政府上台後、對岸開始緊縮、減少來台陸客開始,到之後的各種農漁產品的卡關、禁止進口,都有看得出來的「政治因素」,因此這些作為都有深切的政治因素。
這是最廉價又最無「建設性」的作法,一切一切都歸因於對岸惡意又蓄意的打壓,台灣與業者全然是受害者,不必檢討亦無改進之處。
但實際情況未必百分之百如此,因為與此同時,至少有部份措施,也帶著相當成份的「去政治化」因素。在ECFA簽訂之後,正是兩岸關係良性互動時期,對岸讓不少台灣農漁產品享有優惠甚至零關稅進口,甚至來台搞契作,這就是當年流行的所謂「讓利說」─因為就實際的產品競爭力而言,台灣的農漁產品確實不如工業產品來得有競爭力。
不過,這個時代顯然過去了,讓利固然是免談了,甚至過去基於兩岸關係,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隨便混過去的事,從產品品質、含禁藥否、到各種行政細節,也開始「公事公辦」、不再因兩岸因素的政治考量而放水,某個角度而言,這反而是一種「去政治化」。
例如這次用的理由是「水產品註冊未通過」,根據農委會的說法,中國去年 4 月就要求全球食品及加工品進入中國市場皆需註冊,並非針對台灣;只是台灣已依其要求在期限內完成補件,不知為何仍發生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