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白潔曦8月在《外交事務》撰文直言,美國以不健康的模式關注中國的威脅,反而損害美國的外交政策,且美國總統拜登看起來像是慢慢擺脫數十年來對台灣的「戰略模糊」,這點也讓她相當憂心。白潔曦的態度不同於美國跨黨派對中國強硬的共識,使她成為不少中國專家的先鋒。
美國雜誌《紐約客》13日指出,美國跨黨派共識就是不惜代價來反制中國,而約在10年前,此想法僅有一小群右派評論員和分析師主張,現在卻成了主流。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當時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寫道:「更強烈地反對中國可能是民主、共和2黨唯一有共識的事。」
白潔曦也在《外交事務》的文章稱,美國最初是在歐巴馬(Barack Obama)時期,於2011年提出從中東轉向亞洲的「重返」(pivot)計畫,而在川普(Donald Trump)上台後,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大部分沒有改變,就算曾極端形容美國遭中國「性侵」,但2018年以前也沒對中國祭出真正強硬的政策。
Jessica Chen Weiss is on the front ranks of a growing number of China experts concerned that U.S. foreign policy suffers from an unhealthy focus on China as a threat. “I think we are in an action-reaction spiral,” Weiss said.https://t.co/cAxCyS77cE
— The New Yorker (@NewYorker) December 13, 2022
《紐約客》提到,當COVID-19疫情對川普尋求連任造成影響時,他對中國的粗魯言語引發美國境內仇恨亞洲人情況,且川普政府隨後切斷與中國的交流,包括停止傅爾布萊特(Fulbright)、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等交流計畫,並減少中國駐美新聞工作者人數,甚至關閉中國駐休士頓總領事館。
白潔曦說,美國川普政府高階官員在演說中暗示政權更迭,呼籲賦予中國人民權力來尋求組成不同政府,並稱中國歷史包含中國人民的不同道路。《紐約客》表示,許多人認為拜登(Joe Biden)當選後,可能會調整政策,結果中國本身的好戰,加上美國未優先直接與中國接觸,導致政策未能有所改變。
美中關係因這2點未能改善
《紐約客》稱,相較於和中國直接接觸,美國選擇先修補與盟邦的關係,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楊潔篪2021年3月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州府安克拉治,進行拜登上台後的首次美中高階官員會晤,結果2人在國際媒體面前針鋒相對。
「(美國)全球敵人潮起潮落」,白潔曦告訴《紐約客》,「這屆(拜登)政府先說是中國,但接著修正《國家安全戰略》以反映烏克蘭局勢,所以我們現在真的有個長期威脅」。《紐約客》直言,從拜登團隊的組成來看,對中國採取強硬路線並不令人驚訝。
《紐約客》表示,美國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博(Kurt M. Campbell)曾主張,與中國競爭能避免美國衰落,且他與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瑞特納(Ely Ratner),於2018年撰文直言,與中國接觸是有瑕疵的策略。美國國安會中國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則是2021年出書,談論中國密謀取代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