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這次美非峰會,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示:「召集這次峰會是為了向非洲國家提供一個實實在在的選項、一項真實的伙伴關係。我們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朝高標準方向邁進,而不是相反。」白宮高層官員亦強調,這次峰會議程的基礎是要知道「非洲人民想談什麼」。
外界注意到拜登在這次峰會上的講話,沒有提到中國的名稱;拜登強調美國尋求與非洲的「夥伴關係」,不是為了創造政治義務、鼓勵依賴性,而是為了促進共同的成功和機會。根據《美國之音》引述觀察人士的解讀,拜登此處提到的「政治義務」和「依賴性」,似乎暗示中國在提供非洲國家經貿援助時附加政治條件,例如迫使非洲國家在「台灣問題」和人權問題上接受中國的立場。
拜登「避談」中國,一是避免破壞他在20國集團(G20)峰會與習近平會談時,為中美關係創造的緩和氣氛。況且美國的一個高級代表團,正要前往大陸安排布林肯明初的訪華事宜;二是避免非洲國家在面對中美戰略競爭時,陷入「選邊站」的困境。
不可否認,美國確實對這次參與峰會的非洲國家領袖,釋出了極大的善意。拜登宣布美國支持非洲聯盟成為G20的永久成員,承諾在未來三年內向非洲提供550億美元的投資,還與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AfCFTA) 秘書處簽署了一項諒解備忘錄,以擴大雙方之間的貿易,並吸引在非洲大陸的投資。
美國的善意脫離不了外交和經濟利益的考量。例如,當俄羅斯總統普丁下令出兵烏克蘭後,多數非洲國家拒絕附和西方譴責並制裁俄羅斯的行動,展現非洲在國際舞台的集體實力,這讓美國相當「有感」;當全球陷於疫後能源危機時,擁有豐富油氣和礦產資源的非洲,也令美國「刮目相看」。
國際媒體評論,兩屆美非峰會均安排在美舉行,而美國領導人卻未「禮尚往來」往訪非洲,這不符合「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夥伴精神。因此,這次在華府召開的峰會,被認為有「作秀」之嫌,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義。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非洲專案主任迪佐利里(Mvemba Phezo Dizolele)即指出,由於自2014年以來未曾再舉辦峰會,美國這次是帶著「信任赤字」與會。
拜登政府顯然要藉這次峰會,重建非洲對美國的信任。《紐約時報》外交與國際新聞記者黃安偉(Edward Wong)撰文表示,負責制定非洲政策的美國官員了解,歐洲列強在非洲推行殖民主義的殘酷歷史,他們不希望這次美非峰會或美國與非洲國家的其他接觸,被解讀為試圖將這些國家變為地緣政治鬥爭的棋子。
拜登明年將開啟歷史性的非洲之行,美國政府的幾位高級官員也將出訪南部非洲國家。中共經營非洲已久,美國想要與之抗衡,只有加緊「補課」,期能提供非洲國家另一個戰略選擇。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