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黑熊,一個名揚四海卻不被守護的吉祥物

2022-12-25 05:40

? 人氣

20191006-台東縣海端鄉利稻部落9月27日晚間被誘捕的台灣黑熊,由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安置,經健檢小組健康檢查後,健康狀況正常。(取自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網站)
台灣黑熊。(資料照,取自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網站)

首位運用人造衛星紀錄器追蹤、成功進行捕捉繫放黑熊研究的黃美秀博士,自1998年深入中央山脈、雪山山脈記錄黑熊生態,然而,卻在進行研究時發現台灣黑熊竟然多數遭斷掌、斷指,這與她留美時抓過5、6百隻無一斷掌、斷指的情況相比,台灣簡直是黑熊的地獄!儘管在1996年台灣成立「台灣黑熊專案保育小組」後,讓瀕危的台灣黑熊數量呈現微幅成長趨勢,但別忘了他們仍屬瀕臨絕種動物,若不論獵殺或販賣黑熊的情形,因誤觸獵捕山羌、野豬的非法陷阱而導致傷殘的黑熊數量已到難以想像的地步!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維護傳統文化不該無限上綱 尊重生命才是前提

2019年聯合國旗下「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IPBES)報告指出,「直接且過度利用野生物」為生物多樣性失落的其中一項主要原因。隨著動保意識的抬頭,人民對於看來殘忍且有破壞生態平衡之虞的狩獵行為多半予以抨擊,尤其對純粹為休閒娛樂而捕殺野生動物的行為感到不齒,然而,在兼顧「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的脈絡下,我們似乎也能漸漸認同原住民狩獵文化所傳承的價值,因為絕多數原住民將獵場視為珍貴資源且傳承有節制的狩獵原則。原住民族青年陣線成員Savungaz(撒丰安)曾在受訪時表示「我們在爭取的是『狩獵文化』而不是無限制的狩獵。」另一方面,自2017年起屏東科技大學野保所副教授翁國精在阿里山進行生物監測發現,主要獵區的四種狩獵物種(水鹿、山羌、山羊、野豬)數量趨勢都持平或者上升。因此,與純粹狩獵行為不同,傳統的原住民狩獵文化其實蘊藏古老的、與獵場相生相惜的山林智慧。

以當前法律規範而言,原住民狩獵文化受到《原住民族基本法》及《野生動物保育法》保障,然而因為部分法令與傳統禁忌衝突,導致族人經常因狩獵蒙受刑罰,如2013年布農族王光祿因以土造長槍獵捕山羌、長鬃山羊保育類動物,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及《野生動物保育法》,為此,2021年大法官作出釋字803號解釋,將原本原住民狩獵只為傳統文化、祭儀所需之部分擴及至飲食與生活文化,雖然認可包含非營利自用在內的狩獵行為是原住民文化權的內涵,但也說明除特殊狀況外不應利用保育類動物的大原則。

然而,此次台灣黑熊遭虐殺案,屏東縣霧台鄉顏姓男子家中冰箱被查獲包括台灣黑熊、台灣野山羊及台灣水鹿等屍體或殘骸,不僅嚴重觸犯《野生動物保育法》,其殘忍囂張行徑等同虐殺,已嚴重違背傳統原住民謙卑、敬天惜物的狩獵文化,重挫長久以來致力振興傳統文化的原住民心血!儘管犯嫌聲稱起因為這隻黑熊跑進了村子吃掉三隻他們養的狗,並擔心危及老人安全才槍殺黑熊,但此種將台灣黑熊屍體當眾遊街的戲謔、不尊重生命的行為,已不能與狩獵文化相提並論!

20161026-SMG0045-006-原住民族青年陣線26日前往總統府,要求保障狩獵權。(洪與成攝)
2016年,原住民族青年陣線前往總統府,要求保障狩獵權。(資料照,洪與成攝)

在保育人士傾盡心力維護台灣黑熊生態環境、在我們企圖找到「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平衡點的同時,願原住民朋友能夠把持尊重生命、敬天惜物的精神,並落實狩獵自主管理、規劃失序懲罰機制,別讓少數不肖獵人抹煞族人傳統精神;而有關單位除了尊重原住民狩獵文化,並在立法上試圖走向鬆綁之際,也更應該進一步提出相關配套保護措施及訂定獵場外控管理機制,同時從加強生命教育做起,自根本杜絕此類脫序狩獵行為的可能性,讓原住民狩獵文化能夠理直氣壯地傳承下去!

*作者為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常務理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