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觀點:核四何去何從?

2022-12-23 07:10

? 人氣

核四廠、龍門電廠。(資料照,李佳穎攝)

核四廠、龍門電廠。(資料照,李佳穎攝)

2018年九合一選舉「以核養綠」公投獲得589萬的同意票,與反對票的比例約為6:4,該法律複決公投案通過,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一項,「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一百十四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等同於民眾同意臺灣於2025年繼續使用核能。但執政黨不採取任何積極作為、不推動核四商轉,也不規劃運轉中核電廠的延役。2025年5月核三廠二號機運轉達40年後,臺灣即實質達成非核的目標。推動「以核養綠」的志工,提出「核四商轉」公投,進入二階段連署,達標成案後,與「反萊豬」、「護藻礁」、「公投綁大選」於2021年12月19日投票。在執政黨全力動員下,「核四商轉」公投案與其他三個公投案均未通過,「核四商轉」公投的同意票與不同意票的比例為4.7:5.3,與其他三個公投案的結果並無太大的差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反核是民進黨的神主牌,執政後也從來沒有讓核四商轉的規劃。「核四商轉」公投未過,執政黨便可以順理成章地將核四報廢,徹底了斷擁核團體核四商轉的想念。核四廠投資3,000億元,要報廢核四必需交待3,000億資金的來源。2022年俄烏戰爭造成天氣與燃煤價格飆升,政府不敢調整天然氣的價格,造成台電與中油超過上千億的虧損,台電財務惡化,政府於2023年編列1,500億預算增資台電,以避免台電破產,在此狀況下更無法解決報廢核四廠的財務黑洞!

2018年,執政黨未掌握機會、尊重「以核養綠」公投的結果,並順勢規劃核四商轉與運轉中核電廠延役,以滿足電力成長需求。根據經濟部年度能源局公告的「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臺灣2022年至2028年要增加1,882萬瓩的光電,975萬瓩的風電,總裝置容量由2021年12月的5,981萬瓩成長至2028年12月的9,679萬瓩。 2028年12月,光電裝置容量占比為28%,風電占比為11%;這些發電能力在夏天的晚上都不能使用,需要啟動可調控發電機組因應,但可調控電力(天然氣、煤、核能、水力)僅增加780萬瓩。

協和電廠規畫蓋第四座天然氣接收站。(圖片來源:台電)
協和電廠規畫蓋第四座天然氣接收站。(資料照,台電提供)

為替代停止運轉的核電、淘汰高汙染的老舊燃煤電廠、與效率較低的燃氣電廠,未來七年臺灣要興建15座大型燃氣電廠,2024這一年就要完成4部,2025~2028每年兩部,才能維持需要的可調控發電機組,任何延宕都會對供電造成衝擊。即使電廠蓋好,沒有天然氣,電廠也只是裝飾。臺灣天然氣接收站有兩座,一接在永安,二接在台中港,三接在觀音,四接在基隆(台電),五接在台中(台電),六接在麥寮(台塑),七接在洲際(高雄港),目前三接工期延宕,四、五、六接都還在進行環評程序。報載台電已延後四、五接的預算編列。網頁上找到經濟部能源局的資料,目前營運的一接與二接都以120%的容量超載運轉。天然氣接受站能夠蓋好並不代表能夠找到天然輸送船,俄烏戰爭帶來的衝擊就是血淋淋的事實。能源局說,「2018年已明定天然氣進口業者應儲備天然氣安全存量,安全存量天數2019年至少為7天,2027年達14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