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砲戰』之後所謂毛沒有攻佔金門之意圖,砲擊金門是想──分化臺美關係,防止出現「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之類的說法,只是中共在砲擊失利之後自找的下台階而已。」
其實中共不是為了支援蘇聯而發動砲戰
早期的資料顯示:1958年(民國47年)7月29日──中共總理周恩來致函伊拉克新政府,聲明將全力支持伊拉克。7月31日至8月3日,中共與蘇聯簽署《會談公報》,加強雙方友好、同盟、互助等關係,所以中共對金門砲擊,一是為了社會主義國家掌握話語權;二是在與蘇聯友好、同盟、互助關係下,使美國有所忌憚,並藉此減輕中東社會主義國家所受壓力。
不過最新的解密資料卻推翻了上述說法,當時中共在發動砲擊金門之前,並沒有事先知會蘇聯,這讓克里姆林宮震怒無比,因為前一年赫魯雪夫為了解決經濟問題,曾號召社會主義集團和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和平共處」、同時蘇聯也擔心美國會以武力介入而使蘇聯被中共拖下水,美蘇難免一戰。克宮更氣的是,中蘇共是軍事同盟國,中共單方面採取軍事行動卻未又告知同盟國,莫斯科領導人有被耍的感覺。但毛澤東對此是很不以為然的。1959年(民國48年),在中共建政10周年國慶前夕,赫魯曉夫率蘇聯代表團前來北京。毛的私人醫生李志綏在他的回憶錄中指出,在赫魯雪夫與毛澤東會談之後,毛曾對李抱怨說:「赫魯雪夫『讓我們不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難道我們家的事,他也要管嗎?』」
至於毛澤東發動砲戰的各種原因,應該還包括如下原因:
一是,延續韓戰之後的中美區域談判問題,1955年(民國44年)8月1日,中(大陸)與美國開始在日內瓦展開一系列有關於和緩遠東局勢的談判,基於外交的考量,在雙方會談期間中共也確實做出若干緩和臺海局勢的動作,但到了1957年(民國46年)12月,由於兩國無法獲得更進一步的實質進展,因此美國有意將原有的談判大使調走,並降低日內瓦的會談層級,因此導致中共的不悅,最後毛澤東下令砲轟金門,報復美國不願意恢復大使層級會談有關係。
二是,由於美國對於協防金馬等外島的態度始終曖昧,因此毛澤東發動砲戰,也有探測美國與中華民國(臺灣)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後對於外島的防衛底線與態度。尤其是中共在發動八二三砲戰之後的9月4日,正式對外宣布中國領海為12海浬,其中特別指出金門等海島嶼屬於內海島嶼,因此大陸的領海是從島嶼外沿而不是大陸棚架的外沿算起。這個聲明最主要就是針對美軍對於金門的護航行動而來的。但美國、英國、日本都陸續發表聲明強調不接受中國關於12海浬領海的主張,上述國家依舊按照過去的慣例只承認3海浬的領海權。而美國在宣布不承認中共12海浬領海的同時,也聲明願意尊重中國應有的3海浬領海之主權宣布,所以美軍對於國軍的護航只到金門外3海浬為止,3海浬內相關灘頭運補與傷患後送的任務就交由國軍自力搶灘完成。
三是,配合「大躍進運動」而展開的一場宣示性軍事行動。或者可以視為──說是毛──以砲擊金門來鞏固自己在共產黨內的領導地位,並藉此擺脫蘇聯的控制。也是在砲戰之後,毛澤東不再向外尋求其發動「鬥爭」的外援,而開始把箭頭轉向其國內,之後一連串走鋼索式的激烈的極左政治運動與權力鬥爭接連展開,最後以浩劫般的「文化大革命」作為其畢生之代表作。
至於後來所謂毛沒有攻佔金門之意圖,砲擊金門是想──分化臺美關係,防止出現「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之類的說法,則只是中共在砲擊失利之後自找的下台階而已。
雙方慘烈的砲火交鋒
「八二三砲戰(國際上稱金門砲戰,其實共軍還有砲擊馬祖)」(又稱:「第二次臺海危機」)在1958年(民國47年)8月23日18時30分(為我方之夏令時間,大陸為17時30分)開打,共軍第一波作戰暗語:「颱風」,持續時間15分鐘、第二波作戰暗語:「暴風」……在最初將近一個半小時內,解放軍發射了約3萬多發砲彈,由於當時正值晚餐期間,國軍猝不及防,導致官兵多人傷亡,趙家驤、吉星文、章傑等三位副司令不幸殉職……接連著44天,中共使用各型火砲500餘門,在148平方公里的(150,000,000平方公尺)金門群島發射了將近48萬顆砲彈,曾親身參與砲戰的已故行政院長郝柏村先生在《郝柏村憶八二三砲戰》一文中指出──(8月23日)至10月5日,砲戰已經44天,統計小金門以13.6平方公里面積,落彈24萬餘發,大二膽(大膽島與二膽島)以不足0.8平方公里面積,落彈達近12萬發最密,大金門面積134.5平方公里,僅落彈114,000餘發,反不及大二膽之落彈數──平均每平方公尺的土地落彈0.003發(原紀錄為落彈4發/每平方英里落彈逾8,000枚),造成民眾死亡80人、重傷85人、輕傷136人、房屋全毀2,649間、半毀2,397間。其中,面積只有0.28平方公里,位於金門縣烈嶼島之西南方的二膽島(原名二擔島),由於距離廈門只有約7浬,更成為共軍火砲主要的攻擊焦點,經統計砲戰期間全島共承受了27,400餘發的砲彈射擊,平均每日每平方公尺落彈3~5發,是二次大戰期間硫磺島落彈量的4倍。整個「八二三砲戰」可以區分為兩個階段,8月23日至10月5日,6日中共宣布停火一週,這為第一階段──共歷時44天,估計金門落彈數將近48萬發。之後雙方海空軍繼續纏鬥,一直到1959年(民國48年)元月7日停火為止的第二階段,整個戰役長達89天。
在第一階段戰役中,國軍總共實施反砲擊82次,射擊砲彈128,000餘發。
其實中共是有計畫藉砲戰來侵占金門、馬祖等外島
另當時中共布署於金門沿線──福建石城至廣東汕頭的部隊,計有正規軍──第28、31、41三個軍,砲兵、特種部隊、後勤部隊等,總兵力超過18萬人。同時預備透過剛完成的「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705公里)」隨時投入18個師支援。為了準備這場戰爭,中共不但在前一年(1957年),就陸續完成7個位於--福建、廣東、浙江等地的機場,並進駐大批戰機。隔年,也就是在發動砲戰的1958年3月12日,中共對外宣布將於年底以前,分批將駐軍全部撤出北韓,從3月15日至10月26日,中共分三批撤出了其在北韓的十多萬駐軍,之後全部轉移到福建。
「八二三砲戰」爆發時,國軍駐紮於金門的有──6個步兵師、8個砲兵營、5個高砲營、3個戰車營及各種勤務支援部隊等。海軍則編成62特遣隊,由副總司令黎玉璽將軍兼指揮官,負責巡戈臺灣海峽與維護金馬外海的海上安全任務,總兵力約9.2萬餘人(其中約有4萬名臺籍充員兵/即義務役官兵)。
9月3日,毛澤東召開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議,認為應冒險登陸金門。9月4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1888~1959)在艾森豪總統的授權之下,就臺灣海峽地區局勢發表八點聲明(由於是在羅德島州新港/Newport, Rhode Island發表,因此又稱「新港聲明」)其中宣告的重點是:「美國根據條約有義務協助保衛臺灣,使其不受武裝攻擊。美國國會的聯合決議又授權總統使用美國武裝部隊,來確保和保護諸如金門和馬祖等有關地區。」及「我們(指美國)已經認識到確保和保護金門與馬祖,已經同保衛臺灣日益有關。」。9月15日北京宣布聲明:「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必須收復。」。由於情報顯示美軍軍機已進駐臺灣機場,海軍多艘艦艇亦駛入臺灣海峽,中共的登陸行動不得不作罷。比較令人意外的是,原本對於中共在未告知蘇聯、單方面在臺海採取軍事行動相當惱怒的赫魯雪夫,此時態度卻出現180度大轉變。李潔明在《回憶錄》中寫道:「蘇聯總理赫魯雪夫10月間提高賭注,宣稱中國若遭到攻擊,將被視為對蘇聯進攻。砲擊持續到12月份,不過已經沒有早先那麼猛烈和密集。最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接受了既成事實──中華民國重兵扼守在福建門戶之外。臺灣方面宣戰勝了企圖進侵的中共,把空軍健兒捧為新英雄。大陸方吃了癟,大為尷尬,整個人民解放軍都受到影響。總參謀長黃克誠丟了官,軍事失利也是韓戰英雄、國防部長彭德懷去職的一個原因。
金門與馬祖甚至成為尼克森和甘迺迪在1960年競選總統時辯論的重大議題。危機之後歴20載,北京政府待續隔日就砲轟金門,每次投彈30餘枚。這項單打、雙不打的間歇砲擊要到1979年才停止,此時中國和美國已開啟正式外交開係,葉劍英也提出九點求和示好方案。這裡頭有一項重要事實,也就是距當初危機已經四十年,金、馬依然由臺灣控制。」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附註:
(註一)《榮光雙周刊》之【八二三砲戰60周年專刊】(2018.08.22)、【八二三砲戰61周年專刊】(2019.08.21)。
(註二)《追憶金門砲戰50周年》之【八二三砲戰之遠由、近因及其歷史意義】(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註三)大紀元:《金門砲戰55週年~共產黨赤化臺灣企圖被粉碎》(大紀元/2013.08.24)。
(註四)馮志偉:《美國1958出兵黎巴嫩決策淺析》(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8月)。
(註五)沈衛平:《8/23金門大砲戰》(黃河出版社)。
(註六)羅德水:《20090807~以金門觀點解讀823砲戰》。
(註七)林博文:《關鍵民國:聆聽民國史的馬蹄聲》(大塊文化),p113~119。
(註八)鄭瑞堅:《再談八二三砲戰起迄時間》(金門日報)。
(註九)栗國成:《一九五八年「臺海危機」期間,臺、美、中之反應與互動》(國家研究發展/第四卷第一期/2004年12月)。
(註十)徐焰:《金門之戰》(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p242~243、248~250。
(註十一)李潔明(林添貴譯):《李潔明回憶錄》(時報出版),p67~68。
(註十二)郝柏村:《【郝柏村憶八二三砲戰】一場極其特殊的戰役:保衛臺灣,守護中華民國的政治精神》。
(註十三)謝秀英:《「臺海八二三戰役」相關因素影響與國軍致勝關鍵》(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四集)。
(註十四)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時報出版),p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