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波動與長期看好
之前每次補貼減少,都會發生短期的銷量紊亂,消費者會趕在補貼結束前,集中消費,透支未來幾個月的銷量;其次,結束補貼後,一些車企提價也在考驗銷量的持續增長。
經濟學人智庫(EIU)產業分析師尼西塔·阿加瓦爾(Nishita Aggarwal)向BBC中文表示,中國政府通過補貼支持新能源汽車行業已超過十年。隨著補貼的結束,預計中國汽車行業將變得更加自給自足和具有競爭力,尤其是在中國經濟增長被壓抑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也將逐漸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
不過,購置補貼退出後,新能源汽車其實還有政策扶持。阿加瓦爾進一步表示,比如將對新能源汽車的稅收減免延長至2023年底,以及在提供停車位、牌照、限行方面提供傾斜政策,再加上預計各地方政府會推出自己的補貼措施。
長期來看,新能源汽車將在中國經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相比傳統燃油車,電動汽車用電機取代了內燃機和變速箱,因此零部件更少,勞動密集型程度也更弱,但它對經濟增長仍然至關重要。」經濟學人智庫(EIU)分析師阿魯希·科泰查(Arushi Kotecha)表示,電動車是一個經濟體中高附加值的部分,因為它不僅包括鋰離子電池的和半導體領域的最新技術,還包括車輛輔助駕駛零部件行業(比雷射雷達)。
從地緣戰略角度,發展新能源汽車也有其特殊意義。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BYD)總裁王傳福提到,中國70%石油依靠進口,其中70%要經過麻六甲海峽,70%石油用在了汽車行業。「這三個『70%』會死死卡住我們的脖子,很容易被人切斷,而一個解決方案就是發展新能源,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在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中,歐美車企的大排量汽車變得不划算,日本車企開始力推小排量經濟型汽車搶佔市場,並成功躋身全球主要汽車製造商。
而在這一輪能源轉型中,汽車行業巨變,傳統巨頭的優勢被重估,中國則希望從德美日的跟隨者,實現彎道超車,變為領跑者。
因此,相比歐美日韓的老牌車企,中國車企的轉型決心和投入都要大得多,特別是在動力電池和智能化程度上更是走在前列。
國際化的野心與挑戰
「補貼計劃促進電動汽車銷量大增,促使中國國內市場的發展和生產,國內電動汽車公司大受其益。」阿加瓦爾表示,中國車企在形成規模和技術優勢後,在國際市場也越來越受歡迎,出口正在激增。甚至一些西方車企也在利用其中國工廠向其他國家出口電動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