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誠觀點:中研院能源建議書可行嗎?

2023-01-09 07:10

? 人氣

中央研究院發布《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中研究臉書粉絲頁)

中央研究院發布《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中研究臉書粉絲頁)

氣候變遷與能源減碳是當今全球顯學,蔡總統於去年宣布臺灣將於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並要將此一目標「入法」。政府於去年3月底提出「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圖」,並承諾在年底前將公布關鍵策略的細部方案。身為臺灣最高研究機構的中央研究院不落人後,搶在政府報告前,於11月底發表近500頁之「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此一重要建議書似乎被社會所忽視,殊少見到討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該建議書前言指出中研院工作小組於2020年底便開始廣泛收集資料,邀集國內18位專家,於2021年4月正式啟動「永續轉型減碳路徑政策建議諮詢平台」,召開16場主題討論會議,參與人次共有超過300 位專家,討論各面向的減碳作法。工作小組更召開七次「永續轉型減碳路徑政策建議諮詢平台」委員會議,委員深入討論各減碳選項之發展問題與潛能,並提出許多跨面向寶貴建議。個人對中研院投入之努力實為感佩。

如報告中所言,臺灣碳排90%乃因能源使用所造成,其中發電造成的碳排更高達全國碳排之半,故電力如何減排即成為2050年是否能達到淨零排放重中之重。本文也僅針對該報告之電力部分提出一些淺見。

該報告很有企圖心,規劃了2050年各種發電方式之裝置容量及發電量預估。報告中之裝置容量均有高低範圍,但為簡化討論,本文均取其平均值。報告中提出之發電量占比令人耳目一新,與國發會三月底之規劃有顯著差異。國發會規劃2050年之發電量中再生能源占65%,氫能11%,裝有CCUS的火力占比仍有24%。中研院報告中完全沒有火力發電,再生能源占比59%,氫能占比41%。進口氫能占比14%與國發會之11%相差不多,但多了一個在國發會報告所無,但在中研院報告中占比27%的「無碳燃氫」。

無碳燃氫是國際上尚在發展,尚未成功落實的新技術。中研院報告中坦承,目前熱能分解等技術反應溫度高於攝氏1000度,電漿分解溫度更高達攝氏2000度,耗能太高是此種技術的最大問題與挑戰。國際能源總署與聯合國IPCC報告中從未認為此一技術是電力減碳妙方。臺灣發展此一技術較其他國家更為不利,此製氫方式的原料為甲烷(天然氣),臺灣進口液化天然氣價格數倍於產氣國之氣價。

此外如報告中指出,與傳統燃氣發電比較,發同樣度數的電,要進口約2倍的天然氣,表示要加倍投資建設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及貯槽等,這些成本在報告中也未見討論,在尚有許多未解決的問題之際,中研院即重押此一技術,規劃在2050年提供臺灣四分之一電力是否太過樂觀?國發會不敢如此樂觀,在減碳路徑圖中並未納入「無碳燃氫」對減碳之「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立誠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