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面而言,日圓購買力下降,企業要進口與再投資更吃力,民眾消費能力更差,遙想當年泡沫經濟時代,日本人的平均所得高居全球前3名、日圓匯率又堅挺,當時日圓可謂「行遍天下」都非常好用,日本企業就是在這段時間對外併購、購買資產,一度讓老美驚恐喊出:日本人要買下美國了。而現在情況正好倒過來了:日本人出國旅遊,不要說去歐美西方高物價國家了,連到發展程度落後於日本的東南亞等地,都會覺得「好貴」、「花不起」,現在反而是東南亞遊客至日本旅遊高喊:好便宜哦!
廉價日本被過去落後的國家超越
去年國內有出版一本書名為《廉價日本》的書,算是非常寫實又哀傷的寫出日本「失落30年」後的社會經濟情況。書中比較了日本國內1780種商品在2019年與2000年的價格,結果發現有903項(超過一半)的價格下跌,這就是日本經濟的惡夢:揮之不去、30年的通縮。全國一起維持低物價與低薪資的結果,就是日本企業越來越找不到全球頂尖的人才─書中引用日本一家人力仲介公司的資料,資訊人才在日本的年薪最高是1200萬日圓,港、星是超過2000萬日圓,更悲哀的是,日本甚至不如中國的1600萬日圓。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是日本的大型企業NTT集團,35歲以下的研發人才會有3成被挖角到外商。
去年9月日經新聞曾報導指出,「日本正在萎縮」,因為「如果按1美元兌140日元計算,預計2022年的日本名義國內生産總值(GDP)時隔約30年低於4萬億美元(約560萬億日元),基本與第4位的德國持平。」去年一度讓蔡政府官員喜孜孜地宣傳說,台灣平均國民所得(平均GDP)就要超越日本、韓國,原因也是匯率因素造成。
在日圓匯率回升到130日圓左右的價位後,市場多預期今年日圓匯率可緩步上揚、維持在120日圓左右的價位,再無人看衰日圓到140甚至150的價位,因此日圓的最低潮應該己過。
只是日本的悲劇還是會持續:90年代日本的經濟規模曾排名全球第2、占全球比重曾高達近18%,平均國民所得居全球第3名、美國只有日本的65%,但現在日本雖然名義上經濟規模排名第3,似乎只退步1名、情況不嚴重,但實際上其GDP占全球比重已掉到4.5%左右,排名掉到30名之外。當年遠遜日本的亞洲4小龍,港星平均GDP早已超越日本,台韓則可能這幾年就超越。
在人口變少又老化、制度僵化下,日本的悲劇是看不到反轉的跡象,曾經轟轟烈烈的「安倍經濟學」亦無能反轉。對人口老化又減少的台灣而言,是該以日本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