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各大學為了預算紛紛飲鴆止渴
各大學為了預算紛紛飲鴆止渴,要求教師以英語授課,但是即使該師曾經負笈海外以英語完成博士學位,也未必等同其英文程度足以應付EMI的需求,更別提土產的博士,此非輕蔑而是據實以告,勉強為之兩敗俱傷,一傷教師的教學倫理,二則斲傷了學生的受教權。以前者而言,英語能力可能僅是一般的老師卻必須事倍功半地備課,即使用盡全力最後也可能在教學評鑑上徹底失利——學生在難以理解該門課的情況下極其容易給出低分評價,至於所謂的教學評鑑或教師評鑑則屬於可證偽性(principle of falsifiability)的範疇,教學評鑑由學生評鑑老師,但是學生可能未曾出席該課程,教師評鑑以校方的立場主宰教師的權益,至於其標準卻未必客觀,舉例而言,產學研發案成立的多寡不是客觀標準。
EMI的籠罩下存活?因此早已聽說許多頂大所標榜的EMI課程只不過是以英文教材為基礎,實授仍以華語為語言工具。三十年前,EMI課程未曾出現,但是當時的許多大學課程以原文書作為基礎,反觀今日,能以原文書作為要求的案例已經不多。追根究底,EMI課程只是借牌上市的空殼公司,但是眼下的政府給了這家空殼公司超貸的特權。
三、莫名要求教師以全英作為手段,則傳道成為困難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莫名要求教師以全英作為手段,則傳道成為困難、授業充滿不確定性、解惑更可能付之闕如。或許有論者認為以英語作為國際化手段可以促使教學相長,但實際上前來臺灣註冊各大學國際學院或國際課程的海外留學生絕大多數並非以英語作為其母語,在雙方皆無法使用母語作為溝通的情況下,其教學效益可想而知。
四、各學門之間有著明顯的語言要求差異
例如就讀理工課程的語言要求與就讀文史哲藝課程的要求並不相同——儘管校方要求可能都是IELTS7.0,但是前者可能無需使用艱深的字彙,後者卻可能天天與拉丁及希臘字根為伍,這是邏輯要求的不同並非學生的天賦有太多差異。如今臺灣的EMI破天荒的打破紀錄,甚至出現以下荒謬的場景:
中文系全英文授課背離現實 雙語政策恐釀「三振出局」
2022-10-01 22:29 聯合報 / 記者許維寧 / 台北即時報導
配合2030雙語政策,高教近年力推雙語教學,重點培育大學之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近98%大學部科系均設有全英語課程(EMI)架構,本學期國文系亦開設二門全英語課程,但教授坦言修課人數並不佳,評估是不符合學生修課思維;也有學者認為,連中文系都在開全英語課程已是極端現象,大學「為EMI而EMI」卻可能減損學科知識,是重大錯誤。
為服膺雙語政策大學近年屢開設EMI課程,近期師大國文系、淡江中文系都在徵求具全英語授課能力教師。大學近日完成選課,師大國文開設二門全英語課程,但一名內部教師坦言,修課人數不太理想,老師也拜託研究生修讀,部分學生則是外籍交換生,最終選修人數約在十人上下。
EMI課程近年幾成頂大開課顯學,為何中文系學生反應冷淡?師大國文系教授徐國能分析,學生多抱持是來學習中文專業,EMI反而不符合修課思維;再者,國文系學生若是抱持想學英文的心態,選讀通識、找其他英文資源亦可,不一定要修讀一門本身已有難度的學科。
徐國能談到,現行EMI課程的困境在於,用英語教學便要降低學科專業要求、放慢速度,如此知識量可能變少,深度也會變淺;教師要降低要求或學生要加倍用功,現行狀況下都會是一種挑戰。
一名國立大學教授則感嘆,連中文系都強調EMI已是值得檢討的極端現象,EMI課程應是隨需求產生,如聘請國際學者客座,其開設課程自然採全英語;又或者部分課程以英語授課較能銜接國際專業,也自然會使用EMI。但大學為了配合國家政策、符合績效形同「為EMI而EMI」,不見通盤規劃也可能減損學科知識,是重大錯誤。
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亦推出專書檢討雙語政策。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廖咸浩表示,雙語政策連英文系教授都反彈,非英語科系或為母語出身者卻使用英文授課,學生不僅英語不會進步,連學科都可能學不好。
師大英語系退休教授周中天也表示,英語不是台灣社會的自然語言,免強為之只是緣木求魚。過去擔心雙語政策導致兩敗俱傷,如今更擔心本國語言、學科、英語都無法學好淪為三振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