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11代將軍家齊(1786~1837年在位)起用名臣松平定信,再次推行新政,號稱「寬政改革」。
松平定信回復抑商重農的政策,一方面壓制豪商,收回給予大商人的特權,嚴格控制物價;另一方面禁止農民離鄉入城,將農民牢牢綁在土地上;又限制只能種植糧食,不能種經濟作物。
松平定信又要求全民厲行節儉,禁止奢侈享樂;削減幕府及將軍家內的經費用度3分之1至一半。松平定信正直而節儉,可惜有美意而無良法,守舊而看不見社會進步以後真正的需要。
以結果而論,寬政改革阻擋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又不能振興農村經濟,使得人民更加貧困,金融更加混亂,社會各階層人士無不痛恨,尤以農民最為不滿。日本有部分學者認為松平定信甚至比田沼意次更加失敗。(摘自呂正理著《另眼看歷史:中日韓台三千年》)
在人類社會數千年以來的歷史,總是因為環境變化,而必須對目前運行的規則做出調整以因應,換句話說,「改革」是環境改變於前,而逼使人類不得不去調整制度,因為人是有慣性的動物,大家習慣一套規則後,沒有足夠的誘因和能量,是很難讓大家願意去做出改變的。
「生也地獄、死也地獄」制度無法利益均霑必定引發反抗
只是原有的制度能夠運行,必然是讓多數人獲得好處──即使看起來是做出犧牲的人,事實上也有從那些制度獲益,一套制度不能讓多數人獲得利益,必定會引發反抗,所謂的「生也地獄、死也地獄」,清楚地描述出一套制度如果對某一群人壓榨過度,讓這些人難以分享制度運行的好處,讓這些人有了「反正再糟糕、即使掉腦袋、也不會糟過這種生不如死的情況,那不如反抗賭一個變好的可能」的念頭,便會起身反抗制度。一旦反抗的人超過一定的數量,制度自然就難以再實行下去。
12世紀日本出現以平清盛為首的武家政權,架空了天皇,實際上執掌權力。失去權力的天皇系統(當時日本因為種種原因,天皇往往會早早退位,以上皇、法皇等身分掌握實權,天皇系統指的是天皇、上皇、法皇等天皇家族成員)和圍繞在這個系統旁邊獲利的公卿,難以忍受權力流失,暗中勾結和平家敵對的武家(主要是源家),希望打破平家專政的局面。孰料源家的武將木曾義仲真的擊潰平家軍隊,進入京都後,卻無力控制複雜的京都政治系統,引來源家的天皇家族成員和公卿反而深受平家執政規則破滅後的混亂之害,只能再向源氏的另一位成員源賴朝求救。
從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平家掌權後,京都的天皇家族和公卿們認為他們沒有分享到平家掌權的好處,便會想辦法反抗;而木曾義仲以軍事行動改變了這個狀態,卻沒辦法調整出新的可運行規則,最後自己也死於規則破滅的混亂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