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破兆的這顆蘋果,如何改變世界?回顧APPLE的6款劃時代產品

2018-08-03 16:02

? 人氣

蘋果,賈伯斯與庫克,2017年9月12日(AP)

蘋果,賈伯斯與庫克,2017年9月12日(AP)

科技巨擘「蘋果電腦」2日創下紀錄,成為美國史上第1家達到市值1兆美元(新台幣31兆元)的企業,究竟他們是如何屢仆屢起,創造iPhone、iPad等人人愛不釋手的產品,成為美國科技業的標竿呢?英國《衛報》盤點蘋果電腦的6款劃時代產品,回顧蘋果42年來翻轉全球科技業的卓越成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76年:Apple I

蘋果電腦1976年研發的首款電腦Apple I。(Ed Uthman @ Wikipedia / CC BY-SA 2.0)
蘋果電腦1976年研發的首款電腦Apple I。(Ed Uthman @ Wikipedia / CC BY-SA 2.0)

1976年4月,賈伯斯(Steve Jobs)、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與韋恩(Ronald Wayne)共同創立蘋果電腦。蘋果的元老級電腦Apple I也在同年4月11日問世,當時沃茲尼克賣掉HP-65型計算機,賈伯斯則賣掉自己唯一的福斯2型(Volkswagen Type 2)廂型車,全力研發Apple I。這部由沃茲尼克手工打造的電腦,1976年7月以666.66美元(新台幣20646元)的價格正式販售,當時使用者必須自備顯示器、電腦鍵盤才可使用。Apple I生產了200台,並在10個月內賣出近175台電腦。直到2013年,全世界僅剩下63台Apple I經確認仍在世上,其中有6台還能運作。

1984年:麥金塔電腦

蘋果,Apple IIc,1984年4月24日,左起:賈伯斯(Steve Jobs)、史卡利(John Sculley)、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AP)
1984年4月24日,左起:賈伯斯(Steve Jobs)、史卡利(John Sculley)、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展示麥金塔128K電腦。(AP)

1984年1月,蘋果研發的「麥金塔128K」(Macintosh 128K)電腦問世,有著一體成形的外觀,配有9英吋的黑白CRT顯示器、單鍵式滑鼠、鍵盤、圖形使用者介面(GUI),記憶體則是128KB。整套電腦售價2495美元(新台幣7.7萬元)。當年蘋果更請來執導《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的電影導演史考特(Ridley Scott)操刀,於當年美國超級盃(Super Bowl)廣告時段播映廣告,意指個人電腦出現,讓1984年的民眾不再如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科幻小說《1984》一樣,被老大哥掌控。到了1984年5月,麥金塔128K已售出7萬組,成為蘋果首部大量生產的個人電腦。

1998年:iMac G3

1998年發行的蘋果個人電腦iMac G3。(sdjupedal @ wikipedia / CC-BY-2.0)
1998年發行的蘋果個人電腦iMac G3。(sdjupedal @ wikipedia / CC-BY-2.0)

1990年代中期,蘋果逐漸在與微軟(Microsoft)競爭中落後,1996年的市值更僅不到30億美元,蘋果為了重整,併購賈伯斯創辦的NeXT公司,讓賈伯斯再度回鍋蘋果,擔任蘋果臨時執行長。1998年8月15日,iMac G3問世,這款電腦同樣是主機、銀幕一體成形,搭載15吋的彩色顯示器,以及56Kb的數據機,瞄準興起的網際網路,主打個人電腦用戶。iMac G3一開始使用半透明、新潮的邦迪藍(Bondi Blue)做為電腦外殼的底色,售價1299美元(新台幣40200元),直到1999年,iMac估計已銷售80萬台,更創造17.1億美元(新台幣530億元)的營收,成功讓蘋果再度邁向高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亦寧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