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第一次中國遠征軍兵敗緬甸之遠因—中緬劃界爭議簡史

2023-02-26 07:00

? 人氣

緬甸首都奈比都(Naypyidaw)的烏帕塔桑蒂佛塔(Uppatasanti Pagoda)。(資料照,美聯社)

緬甸首都奈比都(Naypyidaw)的烏帕塔桑蒂佛塔(Uppatasanti Pagoda)。(資料照,美聯社)

由於中國為緬甸的宗主國,再加上兩國交界地區大部份為崇山峻嶺,諸多大江如金沙江(即伊洛瓦底江)、怒(潞)江(薩爾溫江)、湄江(瀾滄江)貫穿其間,導致兩地邊境存有許多模糊地帶,在英國強硬併吞緬甸後,中緬要如何劃界,就成了清廷最頭痛的問題,期間雖經過兩任駐英使臣曾紀澤與薛福成的接力談判,但仍留下不少未定邊界爭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七年戰爭結束,英國獨霸印度孟加拉

1763年,歐洲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1756~1763)結束,英國除了成功從法國手中拿下其在北美除今日路易斯安那外的所有領土,還將法國勢力驅逐出印度孟加拉,為了拓展與中國雲南的貿易路線,英國就以孟加拉為基地積極向東擴充;差不多在同一時間,1785年,緬甸兼併了位於孟加拉灣的阿拉干王國(今緬甸若開邦),之後又在1817年和1826年入侵位於今日阿薩姆地區(Assam)、由傣族建立的阿洪姆王國,這使得英(印)緬國界直接交界,大大加劇了英緬兩國之間的衝突機率。

而從1795到1811年,英印總督六次派遣使者前往緬甸洽商,期間雖然兩國簽訂了幾項商務協議,但緬王卻敷衍的認為,根本沒有履行條款之義務。這使得在1811年後,英印總督不再遣使入緬,而緬甸政府回應英印政府之函牘,也多充滿憤懑之詞句,英緬關係越來越緊張。

歷經三次戰爭,英國獨吞緬甸

兩國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至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毫無懸念的,英國順利贏得這兩場戰爭的勝利。第一次英緬戰爭結束後,兩國在距離舊緬甸東吁王朝(或譯為:東固王朝)的都城阿瓦(Ava)50英里的楊達波(Yandabo,又譯為楊瑞波)簽訂的《楊達波條約(Treaty of Yandabo)》中,緬甸除必須賠償英方100萬英鎊的軍費支出外,還被迫放棄阿薩姆及其屬地、割讓阿拉甘(今緬甸若開邦)和丹那沙林(今緬南、東鄰泰國的德林達依省)……而在1852年的第二次英緬戰爭後,整個下緬甸(Lower Burma)被英國併入英屬印度,所謂的下緬甸指的是與「上緬甸(亦稱真緬甸,傳統上包括曼德勒及其周邊地區)」相對而言的地理區域──為北緯19度30分以南區域,即現今緬甸南部靠近孟加拉灣,安達曼海沿海的各省、邦區域。緬甸王國被迫遷入上緬甸,並在曼德勒建新皇宮,繼續苟延殘存。1885年,法緬簽訂合作抗英的密約,為了保障英國在緬甸的商業利益與滇緬通道之順暢,英國決心盡速吞併緬甸全境。同年8月英政府以「柚木案」為藉口──緬甸樞密院指英資孟買緬甸貿易公司非法盜採寧陽(Ningyan)林區柚木,除了命其停業外,還罰款230萬盧比──向緬甸政府遞交了最後通牒,11月13日,英印政府對緬宣戰,第三次英緬戰爭爆發。11月28日,英軍攻佔曼德勒,俘獲末代貢榜王朝國王錫袍(1859~1916)、王后和子女們,並將他們流放至印度西海岸的拉特納吉里(Ratnagiri),緬甸貢榜王朝(雍及牙王朝,1752~1885)滅亡。1886年1月1日,英印總督宣布緬甸為英國領地,並納為英屬印度的一省,其行政機構則設於緬南的仰光。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