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2月24日入侵作戰發動前,俄軍地面部隊,包括陸軍二十八萬人與空降兵軍四萬五千人,合計不到三十三萬人,實際進入烏克蘭的作戰部隊僅約十五萬人;即便加上親俄民兵與其他輔助部隊,烏克蘭境內的俄軍地面部隊總數也不超過二十萬人。
如今根據烏克蘭國防部的說法,俄軍在經過幾波非正式的部分動員後,未來數周可動員的地面部隊總數約三十到五十萬人;雖然在總兵力方面已較去年入侵作戰發動前為高,但扣掉本土防衛所需的兵力後,相較於長達一千三百公里的「倒L型」前線,仍舊顯得捉襟見肘。讓情況雪上加霜的是,這些新編組的單位因為新兵過多、受過良好訓練的幹部不足與裝備較舊,戰鬥力與作戰效率遠遠不及在入侵作戰前期所消耗掉的部隊。
更何況,烏克蘭武裝部隊在經過幾波動員後,包括國民警衛隊和國土防衛部隊在內,總數已超過在烏克蘭境內的俄軍。時任烏克蘭國防部長的列兹尼科夫(Oleksii Reznikov),在去年7月接受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訪問時,就宣稱烏克蘭正規軍兵力已達七十萬,加上其他輔助部隊,武裝部隊總數已有百萬之眾。
在國防工業方面,由於俄羅斯迄今仍未實施總動員,使武器裝備的生產速度趕不上戰爭的消耗。以俄軍對烏克蘭後方與民生基礎設施所發動的巡弋飛彈攻擊為例,俄軍在每次攻擊之間,往往需等上二到三個星期,才能累積出一定數量的飛彈來發動攻擊。儘管如此,在最近的三個月中,俄軍每次攻擊所發射的巡弋飛彈數量也還是很有限,少的時候只有二十三枚,最多也僅約七十枚。
一言以蔽之,俄軍現有的實力與資源,短期內難以在戰場上達成政治領袖所設定的作戰目標。
烏克蘭的作戰目標
至於烏克蘭的作戰目標,在基輔、烏克蘭東北部、哈爾基夫,乃至赫爾松等地俄軍相繼撤退後,澤倫斯基政府已多次宣示要將俄軍從烏克蘭全境逐出;這不僅包括戰前由親俄勢力所控制的部分頓內次克與盧甘斯克地區,也包括2014年被俄軍佔領的克里米亞。
儘管北約國家對烏克蘭部隊在訓練、武器裝備、C4ISR與後勤等方面,提供大量的支援;但光靠烏克蘭自身的武裝部隊,想在短期內達成將俄軍逐出烏克蘭國境外的目標,恐怕也極為困難。
烏克蘭的軍力難以實現作戰目標
首先,在頓內次克與盧甘斯克的俄軍,離戰前俄羅斯的國界不遠,後勤支援相對容易;加上這些地區早已陣地化、甚至要塞化,要在短期內將俄軍逐出的難度極高。
其次,雖然目前在亞速海北岸至聶伯河一帶的俄軍,因為有部分單位被抽調至盧甘斯克,支援俄軍在當地所發動的局部攻勢,以致兵力較為稀薄;使這個地區有可能成為三月底、四月初,地面泥濘程度改善後,烏克蘭武裝部隊反攻的目標;且屆時由北約各國所支援的各式主力戰車、裝步戰鬥車與自走砲,預料也將投入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