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信評日前發佈最新的信用展望報告,列出台灣產業在今年下半年面臨的9大主要風險,其中包括「能源政策風險」;但也不過數日前,外界又聽到總統、院長都自信又大聲的告訴我們:台灣不缺電。
實情是:台灣的能源風險才開始,要一路震盪8-10年才能塵埃落地,至於「落地」後是一個綠營口中「安全、乾淨」的美麗新世界,還是一個缺電又霧霾滿天、產業與經濟俱受創的地獄,那就不得而知了。
依照中華信評的報告,下半年國內產業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從貿易戰、匯率波動到兩岸關係等等,同時也有能源政策風險。中華信評認為台灣能源政策風險「正逐漸增加」,尤其台灣發電備轉容量過低,造成台灣電力供應的穩定度風險正不斷擴增,一旦缺電對高耗能高用電的科技業、鋼鐵、水泥及化學產業影響最大。
不過,所謂下半年的「能源風險」,應該不是下半年而已,而是可能要「綿綿無絕期」的存在─至少8-10年,只要去看看台電網站的供電比例就知道了。
現階段核二、三占的供電比大概在10%左右,核一則已經進入準備除役階段,未來核二、三也陸續要除役,到2025年全部核電除役。這代表的是未來7年供電能源要少掉1成左右,以裝置容量而言是少了380萬瓩,以發電量而言,核二、三除役,每年少掉300億度的發電量。
依照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是要以綠電代替減少的核電,因此才會大規模、甚至寧可當國際「盤子」的以高價收購風電。這個政策有2大問題與風險,第一個是綠電的進度是否能銜接上核電除役時間;離岸風電的海事工程難度既高又有先天的不確定性,加上過去台灣的大型建設計劃無一能如期完成,風電大概難例外;依照國際專業能源團隊的估計,蔡政府規模2025年綠電占比20%,但其估計只能作到10%不到。
第2個問題是即使綠電達20%後,其實也不能代替核電;核電是不分季節、不論日夜都能穩定供電的基載電力,但綠電就「挺有個性」─時供時斷,時有時無;無風、夜晚、陰天,綠電就沒了;甚至以季節論,全年電力高峰的夏天,風電的供電少,少到只有裝置容量的個位數比例。因此,綠電代替核電是百分之百的謊言。
專家都知道蔡政府在說謊,蔡政府自己也知道自己在說謊,所以一直在增加火力發電,不僅在原有火電廠要增加機組,同時也要新蓋電廠。但新增機組、新蓋火電廠都面臨程度不等的抗爭壓力,燃煤電廠固然被大力反對,要用天然氣發電,也因接收站問題未解決而難掌握時程。
更何況,只要台灣經濟正常成長、產業持續發展,用電量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連要維持持平都不可能,因此未來缺電風險是高了。企業界一直對供電風險擔心,其來有自;特別是台灣最具全球競爭力的半導體產業,隨著製程的升級,用電量快速增加,單是台積電在南部投資新設的五奈米、三奈米新廠,所需要的用電量就能吃掉整個電廠的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