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美國曾經以慷慨開放市場給其它國家,藉以鞏固其作為全球經濟領導國的地位;二戰後不論是歐洲的復興、東亞的日本與四小龍的崛起,都受惠於此。不過,美國前總統川普完全扭轉此情況;歐巴馬時代還推動、簽署如跨太平洋或跨大西洋的自由貿易協定,但川普上台後即退出與終止這些協定,甚至讓「開放市場、自由貿易」成為政壇上的「髒字」,此後兩黨政客都不願再碰觸。
拜登上台後,不僅無意亦不敢說要重回CPTPP,即使要找亞洲國家「組隊抗中」,也不敢提自由貿易,刻意避開傳統的FTA、區域經貿組織型式,如找了十幾個國家組成印太經濟框架(IPEF),卻是「非驢非馬」,完全不涉及進出口商品的關稅、開放市場等,讓參與國興緻大減。台灣曾「報名」想參加IPEF,但未被美國接受,之後丟出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因此被視為「安慰獎」。
如果是實質有利、可助產業與出口的安慰獎也罷,如果毫無助益、甚至只是要台灣再次依循美國的要求與標準行事,這種「安慰」其實是有不如無。而政府急切要在年底前完成簽署、或部份簽署亦可,也難免讓外界有政治考量、替明年1月大選助陣的聯想。
既然是一份經貿協定,主管單位還是回歸本質,想想如何讓台灣經濟、產業、企業,從協定中得到些許助益與利益,就算不是大補丸,好歹也別是雞肋,政治利益就先擺後面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