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必須注意其中的數字陷阱:有人說工業用電大戶省下1%的電就非常可觀,但用電只有500度不到的民生小用電戶,省個1%其實是「不痛不癢」。不過問題是:工業大用電戶只有2.2萬戶,500度以下的民生用電戶有千萬戶之譜,個別小用戶的用電量或許少而不足掛念,但眾志成城、集合千萬用戶後的用電量也占整體住宅用電也有個5-6成,完全不調顯然無益節電目的。
因此如果要兼顧2項目的、且考慮到台電財務缺口極大,增加的電費全部壓在任何一方都會有後遺症,平衡的妥協之道應該是:不漲價的門檻從500度降到更低、甚至可考慮全體用戶的電價都調高,調高方式採分級「累進方式」,度數越高調幅越多。
雖然政客一定要讓更少的用戶調漲,以免影響選票;但長期而言,電費是看漲不看跌,過去調漲電費也是一定度數以下不漲,電費計價原本就有依使用度數分級,這種作法不斷拉大高低度數的電費差距,即使撇開公平性問題不談,也會產生不良後遺症,因此不宜讓其差距過份擴大。
從去年的電費大漲,到這次電價一付「不漲不行」的態勢,代表蔡政府的凍漲政策百分之百的失敗:它既無法真正壓制住價格、最後一定上漲、而且上漲幅度更大,又無益節電,更造成嚴重的不公平,也讓台電虧損5640億元、最終納稅人要為此埋單,工業用電占比超過一半,等於納稅人補貼工業,顯然不公。
現在台灣社會要面對的漲價痛楚,正是在為此錯誤政策支付的代價。而更嚴重的能源政策錯誤,則至今毫無「矯正回歸」跡象,工商界不甘不願的說出:漲價可以,能源政策要一併檢討,顯然仍難實現。